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郡楼:指滑州城楼。赞皇山:山名,在今河北省西南。井邑:乡邑,故里。挂冠:谓辞官。
泛梗:漂浮的桃梗。
越吟:春秋越国人庄舄在楚国做官,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后用喻思乡之情。潘鬓:西晋诗人潘岳,三十二岁鬓发就开始斑白,作《秋兴赋》以感怀。见《秋兴赋》序。后以指中年鬓发初白。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从滑州(今河南滑县)归故乡赞皇,经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言归乡无期。
分享 拼 译 注
诗的前四句用对比的手法,抒写自己飘泊宦游,功业未就的悲叹。“挂冠”,本指指辞官,但这里的挂冠当指致仕返乡,此据上下诗意可知。后二句笔锋一转,感叹自己的仕宦未遇。诗人以飞转的蓬草和浮在水面的树梗自喻,抒写飘泊之感,十分形象。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越吟”“潘鬓”来说明自己年来多病,经常引起思乡之情;鬓发早斑,功业未遂,更加感到失意的悲叹。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而李德裕的家乡赵郡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郡地,诗中即以邯郸道代指通向家乡赵郡的道路。从“应无归去期”这句看,作者当是马上又要离开家乡,而且此去前途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壮志实现,功成名就,荣归故里。
这首诗在写法上独具特色。开头二句为立论的大前提,作者认为思乡之情,人皆有之。但历观古志士仁人的挂冠归乡,都是在功业成就之后。从而领起以下六句,反衬自己长期宦游各地不得返乡;今虽暂得归乡,而因职事在身,功业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荣归故里的遭际,内在逻辑十分严谨。通读全诗,虽多飘泊失意之叹,但仍然不乏对仕途的热切追求,表现出不做出一番事业就不返乡的进取精神。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作于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诗人任滑州刺史时。当时诗人登楼远眺故乡之赞皇山,不禁感慨系之,吟成此诗。
参考资料:
1、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 国家“九五”规划重点图书:语文出版社,2000.09:第273页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
分享 拼 译 注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过去那些离乡求仕的人,他们也时常怀念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最终都能在功成名就之后辞官荣归故里。
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
叹息自己的仕宦未遇,以致虽然暂得返乡,却不能久留,还要为仕途而继续奔逐。
越吟因病感,潘鬓入愁悲。
我年来多病,常常产生思乡之情;鬓发发白,但未曾建功立业,愈发感到失意。
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马上又要离开故乡,这一去归乡无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壮志实现,功成名就。
分享 拼 译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