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

  还不知道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其实所谓三公,就是秦制下中央的三位最高长官: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总揽朝政、负责监察和掌管军事;而三省则指的是中书(负责拟旨)、门下(负责封驳)和尚书(负责经办)三大机构,六部则专指尚书省下设的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三公,据说起源于商周,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务都是帮助君主辅政的大臣。其中,太师掌管军事,太傅则负责礼法,太保则主要负责保护君主。如果用部落制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国家的话,这三个人的身份更像是在部落里具有超然话语权的长老。

  另一种则是司马、司徒和司空,这三个职务就没有辅政的作用,而单纯是君主下辖的官员了。有意思的是,司马和司徒也分别对应着军事、礼法,而司空则主要负责水利土木。

  等到秦朝统一天下时,秦始皇也设置了三公。他当然不需要三个什么事都能对自己指手画脚的老头子当什么长老,只需要能帮他处理政务的助手。因此,在司马、司徒、司空三公的基础上,他把三公改良成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于皇帝自己本身就是最高军事指挥官,因此太尉的位次就放在了第二位。)

图片.png

  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随后的西汉则全面承袭了秦制,也在中央设置三公。早期,这三个位置是真的能左右甚至扭转皇帝决策的。比如刘邦晚年属意小儿子刘如意,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公开站出来反对,才让此事作罢;刘邦不但没动他,反而死前把刘如意托付给了他。又比如,吕后死后,朝臣和诸侯王们一起共同剿灭诸吕,最后要选皇帝的时候,说话管用的并不是这些刘氏宗亲,而是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因此,当汉文帝被陈平他们扶持上台以后,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这帮功勋贵戚。他用了很多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的个人威信和功臣们的逐渐老去。三公对皇权的牵制,仍然没有消除。

  这个问题,要到汉武帝时才有所解决。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换得像走马灯一样勤,而且大多数都不得善终;御史大夫也只是作为汉武帝操纵官场的工具人,很难对皇帝形成压制;至于太尉更是几乎不常设。除此以外,为了对付以三公为首的外朝官,汉武帝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制度——内朝官。

  所谓内朝官,就是从皇帝的贴身侍从里挑选一些人来帮自己处理政务,从而分散外朝三公们的权力。这些人有的是阉人,也有的不是(而且在汉武帝时还居多),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三个职务,就是尚书、侍中和中书。

  这三个职务,本来都是皇帝身边的小官,级别不高,权力也不大。但是皇帝为了分三公们的权力,就得给他们加强权力;他们也逐渐从皇帝的私人班底走向外朝,变成了外朝的实权大臣。

  而三公们发生了什么呢?他们被越来越边缘化了。因为汉武帝不仅推出一些文官制约丞相和御史大夫,还通过外戚炮制出了两个分散太尉权力的职务:大司马和大将军。

  大司马最先授予卫青和霍去病,本来也是用来取代太尉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和太尉类似的外朝军事首领;而大将军就要纯粹多了——历经整个汉朝,大将军一职基本都是授予权臣(绝大部分是外戚)的,到东汉时更是变成了外戚的禁脔,并且凌驾于整个官僚体系之一,成为了事实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图片.png

  因此,到了东汉,整个权力结构就变成了大将军-三公(此时的次序变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百官的体制,而百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尚书令,享有在御前独坐一处的权力(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合称“三独坐”)。到后来,权臣要么兼任尚书令,要么挂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总之都得控制尚书台的权力。

  等到魏晋,中书令、尚书令和侍中更加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宰相;而在南北朝时期,这三个职务的班底进一步细化,逐渐形成了三大中央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并在隋唐时期终于形成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

  那么三省六部制就稳定了很久吗?也没有。比如尚书令,这个曾经存在了数百年的职务在李世民担任过后就成了虚而不设的位置。而从总体上看,由于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对皇权有很大的牵制力量,所以皇帝就势必再扶植一些新的力量来牵制分权,比如翰林学士,又比如后来成为实际宰相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其实,无论是此前的三公,还是唐初的三省,亦或是丞相、大学士、军机大臣,这些曾经在中国官僚体制里站到过最高峰的人,都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的不信任。皇帝总是有要分散最有权力的大臣的权力的倾向,而他们最习惯推出来分权的人一般都是自己的身边人:有的是秘书,有的是亲戚,有的干脆就是服务员。

  所以,那些换来换去的官名,以及外戚、亲王或者宦官干政的现象,说到底都是皇帝和权臣(一般是宰相),也就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产物。皇帝如果强势,那么大臣就是给他干活的(比如汉武帝),皇帝如果受到大臣抑制,那就会想办法培植出一股新的力量来抗衡。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最深的三个朝代:东汉、唐和明,无不都是这一原因在背后起作用。

  所以,历史上那些纷繁复杂的事,说到底也是有内在规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央管理人才的轮换,古代社会除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以外,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人才储存制度。那么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  一、连接封建社会的储才制度初期  1.早年秦国的储才制度雏形  中国古代的储才制度在奴隶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西周时期,在中央人才选拔方面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在宗法制的大框架下,无关能力强弱,直接采用子承父业,所以此时的人才储备方面等同于空白,这为后期储才...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众所周知在皇权独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决策相关的辅助机构以及监察官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监察官制度的兴衰及特点  1.监察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我国监察官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完成六国的统一之后,朝廷对原本六国的旧有封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因为领土面积的空前广阔,秦朝在中央分设三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水浒中杨志丢的10万生辰纲,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生辰纲被劫  押送生辰纲,是杨志最大的一桩差事,也是最失败的差事。他是名将之后,有着一身好武艺,但是奈何身无分文,卖刀又被人勒索,最后进了大牢。幸而大名府梁中...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说刘裕终结了东晋皇帝与士族门阀“共天下”的局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书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不过刘裕与另一个知名的汉室宗亲刘备类...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刘邦和刘太公  关于刘邦和他父亲的故事,民间得知的可能更多的就是后来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曾抓了刘邦...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 刘备赐死长子刘封,与哪个将领是分不开关系的?
  • 古代赘婿有继承权吗?宋元时期赘婿财产继承权介绍
  •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
  • 司马懿为什么不敢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发动兵变?
  • 如果是赵云兵败麦城,他会做出和关羽一样的选择吗?
  • 为什么说糜芳选择投降东吴与关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 三国24名将中,第五的马超究竟能不能打赢前几人?
  • 张飞、赵云、马超三人都被围攻过,谁面临的压力最大?
  • 既然赵云成功救出刘禅,为何他不救援刘备的两个女儿?
  • 苦吟诗人指的是什么?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谁?
  • 瓦岗起义军强盛时直逼洛阳城下,为何最后却失败了?
  • 赵云战败后兵将一个不跑,而关羽战败后为何一个不剩?
  • 夏侯惇究竟有多厉害?为何关羽面对他时会“认怂”?
  • 长坂坡之战后,曹操究竟是如何处置刘备女儿的?
  • 如果关羽和赵云互不相识,交起手来究竟谁胜谁负?
  • 在三国十二大猛将这份榜单中,为何赵云只能排第四?
  • 北周宣帝宇文赟德行不堪,为什么还能继承皇位?
  •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
  •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 为何说三国演义中至少有5个被埋没的英才不输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