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非常庞大,动不动就是数十万人开战。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战国时期的实际战争规模有多大?秦国真的杀了150万人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度,每次干仗都是全民总动员,战争规模自然很大。乍听这种说法挺有道理,可仔细分析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

  大规模战争的前提是国内必须要有足够人数的成年男子。根据一些史料中所提供不太确切的数字,战国中期齐国人口约500余万,秦国人口约600至700万,赵国人口将近300万……所有诸侯国加起来总人口约2500万至3000万左右。按照这些数字再结合全民征兵制度,各国拥有数十万人的军队似乎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问题是,当时这些诸侯国有没有这么多人呢?

图片.png

  以齐国为例,《战国策》中提到齐国国都临淄有七万户,以至于临淄的人们“摩肩接踵”、“挥汗如雨”。按照一户五人的算法,临淄总人口约为35万。这个人数对现代城市来说毫不起眼,可在战国时期却是难以想象的数字。以当时的生产力、运输条件,要长期供养一个拥有3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要知道即便到了将近一千年后的唐朝极盛时期,唐长安城人口也只有100余万。而且由于长安人口承载过重,唐朝皇帝不得不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来回奔波,以减轻长安的粮食供给压力(也有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原因)。唐长安城是整个帝国的国都,而战国时期的临淄仅仅是诸侯国的国都,不断面临战争压力的齐国临淄人口规模能达到极盛时期唐长安城的三分之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人口数据存在很大水分,实际人口应远低于2500万至3000万这个数字。

  退一步说,即便战国时期人口真有那么多,各国能出动那么庞大的军队吗?答案是也不可能。

  以秦国为例。假设秦国总人口为650万,男女比例1:1,男性人数就是325万。如果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占当时男性总人数的75%,那符合参军年龄的还有227.5万。宗室、官吏、里正、伍老、特殊工种、残疾人(战争时期残疾人数较多)等群体无需服兵役,扣除掉这些人之后,剩下符合标准的顶多180万。但这些人并非一股脑儿全部要被征召去打仗,古代也没那么不人道。一般情况下,每家每户只需要一名成年男性去服役,其余的在家乡从事生产。因此,这180万人中需服役的最多三分之一,也就是60万。

  如果秦国常备军为60万,那么“长平之战”中秦国出动60万人可能吗?所有士兵都派上一线,地方上难道不需要军队镇守吗?更何况60万大军在前线对粮食、物资的消耗根本不是区区几百万人能供养起的。所以即便是粗略计算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被严重夸大了。

  事实上,夸大人数的情况在当时的历史资料中随处可见。比如根据《史记》中的数据,秦国从公元前364年至公元前234年期间,共参加大型战役15次,其中有14次杀敌数超过2万,有4次超过10万,最多的是“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按照这些数字统计,秦国在长达130年的时间里共杀伤敌人将近150万。那么秦国自己在这130年里又该损失多少人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算秦军特别能打,伤亡100万怎么都得要。可是越到后期,秦国出动的军队人数就越多,这显然不符合人口规律。

图片.png

  类似情况还有西汉初年的“白登之围”。根据《史记》记载:“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这段是说匈奴冒顿单于率40万精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可问题是,以当时北方地区的生产力和生存环境,匈奴可能凑出40万大军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读史可以明智”,但并非史书中所写材料都是金科玉律。受政治环境以及史官个人好恶等因素影响,即便正史也会出现一些偏坡之处,所以我们读历史不是毫无辨别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加以分析辨别。历史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类场景很多时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重现。从历史事件中寻找答案,“以史为鉴”往往能让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众所周知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央管理人才的轮换,古代社会除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以外,还产生了一种专门的人才储存制度。那么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  一、连接封建社会的储才制度初期  1.早年秦国的储才制度雏形  中国古代的储才制度在奴隶制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西周时期,在中央人才选拔方面采用的是世卿世禄制度,在宗法制的大框架下,无关能力强弱,直接采用子承父业,所以此时的人才储备方面等同于空白,这为后期储才...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众所周知在皇权独大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决策相关的辅助机构以及监察官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一、监察官制度的兴衰及特点  1.监察官制度的发展沿革  我国监察官制度的最初确立是在秦朝时期,完成六国的统一之后,朝廷对原本六国的旧有封地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因为领土面积的空前广阔,秦朝在中央分设三司,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水浒中杨志丢的10万生辰纲,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生辰纲被劫  押送生辰纲,是杨志最大的一桩差事,也是最失败的差事。他是名将之后,有着一身好武艺,但是奈何身无分文,卖刀又被人勒索,最后进了大牢。幸而大名府梁中...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说刘裕终结了东晋皇帝与士族门阀“共天下”的局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史书记载,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不过刘裕与另一个知名的汉室宗亲刘备类...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邦称帝后,为了避免父亲给他下跪,想出一妙招,后世沿用两千年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刘邦和刘太公  关于刘邦和他父亲的故事,民间得知的可能更多的就是后来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曾抓了刘邦...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古代储才制度是什么样的?详解其特色
  • 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是谁发明的?后来又为什么取消了?
  • 生辰纲究竟是多少钱?为什么能让杨志这么害怕?
  • 南北朝时期,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如何一去不复返?
  • 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如何不让父亲对自己行大礼?
  • 刘备赐死长子刘封,与哪个将领是分不开关系的?
  • 古代赘婿有继承权吗?宋元时期赘婿财产继承权介绍
  • 三公和三省六部有什么区别?详解古代最高官员的发展史
  • 司马懿为什么不敢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发动兵变?
  • 如果是赵云兵败麦城,他会做出和关羽一样的选择吗?
  • 为什么说糜芳选择投降东吴与关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 三国24名将中,第五的马超究竟能不能打赢前几人?
  • 张飞、赵云、马超三人都被围攻过,谁面临的压力最大?
  • 既然赵云成功救出刘禅,为何他不救援刘备的两个女儿?
  • 苦吟诗人指的是什么?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是谁?
  • 瓦岗起义军强盛时直逼洛阳城下,为何最后却失败了?
  • 赵云战败后兵将一个不跑,而关羽战败后为何一个不剩?
  • 夏侯惇究竟有多厉害?为何关羽面对他时会“认怂”?
  • 长坂坡之战后,曹操究竟是如何处置刘备女儿的?
  • 如果关羽和赵云互不相识,交起手来究竟谁胜谁负?
  • 在三国十二大猛将这份榜单中,为何赵云只能排第四?
  • 北周宣帝宇文赟德行不堪,为什么还能继承皇位?
  •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
  • 曹丕篡汉后,被迫禅位的汉献帝为什么不借机投靠刘备?
  • 为何说三国演义中至少有5个被埋没的英才不输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