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长忆孤山》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暂无

黛簇:形容山峰如同眉峰簇聚。黛,本指山色,这里指山。

芰(jì计)荷:出水的荷花。铎:大铃的一种。役:动词。差使。这两句说离开孤山后风尘仆仆于旅途之中,徒然使梦魂飞越关山(指只是在梦中重游孤山)


分享

酒泉子·长忆孤山 诗词大意

  潘阆作《洒泉子》十首,分咏杭州诸景。这首词是回忆杭州西湖孤山胜景。孤山处于湖心。山上有一座僧房,僧房四面的门窗面湖而开,僧人和游人可以乘坐小舟在湖上往返。山顶还有一座连云阁,阁的四面临湖,湖面上布满绿芰青荷,清香四溢;阁檐四角悬挂着铃铎,风吹铃动,清音远扬。根据孤山这里的地势环境和景物特点,作者确立了一个颇为别致的构思,即以孤山为圆心,以西湖为圆周,将有关景物都纳入一个辐射圈中,构成一幅由圆心向四周流动、扩散的图画,展示出这一带环境的清净、幽美、超尘脱俗。作者的追忆和感叹,也正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用来与扰攘纷浊的人世对照,最后,以“空役梦魂飞”一句表现他对钱塘、对西湖、对孤山、对这块乐土的深切怀念。从词人的构思出发,词中写景,无论是取景的角度,摄取景物,画面的转动、及静景和动景的配合,还是有关词语、音响、色泽、亮度的选择,都别具一格。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一开头先确定画幅的中心点——孤山。山的位置在湖心,山的形状如黛簇。黛者,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墨,青而带黑,此喻山色;簇者,丛聚之意。青黛集聚,是形容矗立湖心的孤山。山呈黛色,给人的感受是苍翠幽深,人迹罕到;山峰聚簇,正好使画面的圆心凝聚于一点。接下去写山上的僧房:“僧房四面向湖开”,屋舍显得清静,敞亮,而空间则向四面开拓。“轻棹去还来”,一句为上片作结。轻舟如箭,往返于湖上,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往复流动,山和湖由它沟通,僧人也借它和游客交往。这样,孤山和僧房便不再与人世隔绝,它既是修行的“仙境”,又是人踪可到的地方,也是作者往昔经常游息的处所。

  下片转而描写连云阁。“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二句,一取荷香,一取铃音,这香,这音,都不断地在空中飘扬、传播,同样也造成一种四散流动的感觉。如果将它和上片末句小舟轻棹在湖上往返的流动感比较,一则显得迅疾、轻灵,一则显得优雅、淡泊。所以“芰荷香喷”二句,与其说是为了写动,不如说是为了写静,但无论是动是静,都有一种流动感。纵观全词及其呈现的画面,无论由点及面,或由面及点,亦无不有此种流动感。这就是本词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潘阆的诗词欣赏

《钱塘秋夕旅舍感怀》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永夜不能寐,閒门懒复开。

片心生万绪,孤枕转千回。

暂无

败叶声如雨,狂风响似雷。

暂无

更堪江上笛,历历有余哀。

暂无


分享

《中秋无月》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西风妒秋月,浮云重叠生。

一夕不见光,双目如失明。

暂无

立恐疾足折,坐觉秋愁抱盈。

暂无

况当百虫苦,绕阶千万声。

暂无


分享

《洒泉子》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暂无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暂无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暂无


分享

《题萧山只园寺门》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门掩多年生绿苔,想师心地似寒灰。

劳心扰扰休来此,我是閒人尚不开。

暂无


分享

《忆馀杭十首 其二》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閒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

暂无


分享

《舟中自吴之越寄润州柳侍御开杨博士迈》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两岸山光合,况当三月天。

好花红照水,芳草绿随船。

暂无

货药村桥醉,收帆野渡眠。

暂无

因思二朝客,同泛恐无缘。

暂无


分享

《送冯尊师德之出长安》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浩浩霜风万木寒,高吟大醉出长安。

杖头一卷金丹诀,尘世何人借得看。

暂无


分享

《闻陈贽郎中下世》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有家数口寄伊川,孤宦东西二十年。

见说葬时无一物,空留满箧旧文编。

暂无


分享

《寄会稽仲休山人》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近携琴鹤游东越,曾接谈谐气味深。

佛意已知师达了,儒书却为俗披寻。

暂无

稽山有雪寒凝骨,鉴水无风冷彻心。

暂无

别后相思向谁说,只应霜鬓暗相侵。

暂无


分享

《寓泊浙江寄汉阳孙迈郎中》

宋代 潘阆潘阆 宋代

维扬相别后,十载浙江居。

气概贫犹在,颠狂老渐疏。

暂无

已凭天柱客,曾寄汉阳书。

暂无

近见人来说,才华患有余。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