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唐代 韩愈韩愈 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学者: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知,懂得。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犹且:尚且。众人:普通人,一般人。下:不如,名作动。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惑矣:(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年相若:年岁相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复:恢复。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乃:竟,竟然。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苌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之徒:这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年)进士。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贻:赠送,赠予。


分享

师说 诗词大意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 诗词译文
  • 创作背景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参考资料:

1、李世中,沈阳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4-55

2、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70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


韩愈的诗词欣赏

《从军诗》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被羽在先登。

甘心除国疾。

暂无


分享

《从军诗五首·其五》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分享

《从军诗五首·其三》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分享

《咏史诗》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自古无殉死。

达人所共知。

暂无

秦穆杀三良。

暂无

惜哉空尔为。

暂无

结发事明君。

暂无

受恩良不訾。

暂无

临没要之死。

暂无

焉得不相随。

暂无

妻子当门泣。

暂无

兄弟哭路垂。

暂无

临穴呼苍天。

暂无

涕下如绠縻。

暂无

人生各有志。

暂无

终不为此移。

暂无

同知埋身剧。

暂无

心亦有所施。

暂无

生为百夫雄。

暂无

死为壮士规。

暂无

黄鸟作悲诗。

暂无

至今声不亏。

暂无


分享

《登楼赋》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重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分享

《杂诗》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日暮游西园。

冀写忧思情。

暂无

曲池扬素波。

暂无

列树敷丹荣。

暂无

上有特栖鸟。

暂无

怀春向我鸣。

暂无

褰袵欲从之。

暂无

路险不得征。

暂无

徘徊不能去。

暂无

伫立望尔形。

暂无

风飚扬尘起。

暂无

白日忽已冥。

暂无

回身入空房。

暂无

托梦通精诚。

暂无

人欲天不违。

暂无

何惧不合幷。

暂无


分享

《矛俞新福歌》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汉初建国家,匡九州。

蛮荆震服,五刃三革休。

暂无

安不忘备武乐修。

暂无

宴我宾师,敬用御天,永乐无忧。

暂无

子孙受百福,常与松乔游。

暂无

烝庶德,莫不咸欢柔。

暂无


分享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分享

《七哀诗三首·其三》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象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分享

《赠蔡子笃诗》

两汉 王粲王粲 两汉

翼翼飞鸾。

载飞载东。

暂无

我友云徂。

暂无

言戾旧邦。

暂无

舫舟翩翩。

暂无

以泝大江。

暂无

蔚矣荒涂。

暂无

时行靡通。

暂无

慨我怀慕。

暂无

君子所同。

暂无

悠悠世路。

暂无

乱离多阻。

暂无

济岱江衡。

暂无

邈焉异处。

暂无

风流云散。

暂无

一别如雨。

暂无

人生实难。

暂无

愿其弗与。

暂无

瞻望遐路。

暂无

允企伊伫。

暂无

烈烈冬日。

暂无

肃肃凄风。

暂无

潜鳞在渊。

暂无

归雁载轩。

暂无

茍非鸿鵰。

暂无

孰能飞飜。

暂无

虽则追慕。

暂无

予思罔宣。

暂无

瞻望东路。

暂无

惨怆增叹。

暂无

率彼江流。

暂无

爰逝靡期。

暂无

君子信誓。

暂无

不迁于时。

暂无

及子同寮。

暂无

生死固之。

暂无

何以赠行。

暂无

言赋新诗。

暂无

中心孔悼。

暂无

涕泪涟洏。

暂无

嗟尔君子。

暂无

如何勿思。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