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朝洛堤步月》

唐代 上官仪上官仪 唐代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历:经过。长洲:指洛堤。

曙:明亮。


分享

入朝洛堤步月 诗词大意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

  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

  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 诗词译文
  • 创作背景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

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

历:经过。长洲:指洛堤。

曙:明亮。

  刘餗《隋唐嘉话》载,唐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当时一起等候入朝的官僚们,觉得“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焉”。可见这诗是上官仪任宰相时所作,大约在龙朔(唐高宗年号,661—663)年间。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页 .

2、倪其心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8页 .

上官仪的诗词欣赏

《咏画障》

唐代 上官仪上官仪 唐代

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

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

暂无

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

暂无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暂无


分享

《和太尉戏赠高阳公》

唐代 上官仪上官仪 唐代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红尘正起浮桥路,

青楼遥敞御沟前。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暂无

惯是洛滨要解珮,本是河间好数钱。翠钗照耀衔云发,

暂无

玉步逶迤动罗袜。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暂无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天津一别九秋长,

暂无

岂若随闻三日香。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暂无


分享

《入朝洛堤步月》

唐代 上官仪上官仪 唐代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