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忆昔榱题杂梁栋,怀璧握珠容抱瓮。大宛天马本不羁,擪耳辕驹援就控。
捞虾摸蟹力易尽,搏虎擒蛟杀方痛。君时正射晁董策,直把黄金变铅汞。
暂无
顾我衰迟特相子,许我过比仪韶凤。回头已数六端午,几向梦中自占梦。
暂无
迩来欲述陷肤语,岂谓书词情愈重。琅琅楚虞奏未缺,杳杳燕鸿目频送。
暂无
壮君已赴宣室召,老来未弃蟭螟动。诗成新月半侵帘,更听楼头角初弄。
暂无
分享 拼
温公天下士,百计兴艰危。大厦势已倾,意欲一木支。
功名等山岳,德泽均雨露。奈何谈笑间,而取鬼神怒。
暂无
鬼神岂不鉴,忠义当扶持。一见亦何伤,冥路俄与期。
暂无
似非理所安,端恐数应尽。邂逅不可逃,纷纷遂为信。
暂无
孔子昔有言,既敬亦须远。三复而三思,临风更三叹。
暂无
分享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