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寒衣节,北方地区多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凭吊已故亲人。那么这个为了先祖献寒衣的节日,与一字之差的寒食节有什么不同呢,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寒食节和寒衣节的区别。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据传是为缅怀晋国大夫介子推。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其父妃子郦姬的迫害而流亡国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难的时候,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做了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对于当年随他流亡不离不弃的功臣,晋文公当然重赏,但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认为自己顺应天命辅君复国,不愿再同那些邀功争赏之人同朝为伍,便携老母隐居到介休绵山。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羞愧莫及,便亲自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母子,但一无所获。文公无奈,听从旁人的计策,放火烧山,本来想逼介子推出来,但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仍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直到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被烧死,临死前紧紧抱着一棵烧焦了的大柳树。为了悼念介子推,晋文公下诏,把绵山改为“介山”,并在介子推忌日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寒食,是为寒食节的由来。
寒衣节是十月初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
因为寒衣节正逢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为使先人在阴曹地府免挨冷受冻,人们不仅要为亡者烧纸钱,还要焚烧用五色纸做的衣服,为先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谓之“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是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早在周朝时,十月初一这天便会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在唐朝天宝二年时,唐玄宗发布诏令:“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明代对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则描绘了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