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
复制陈衡恪(1876.3.12—1923.9.17),又名陈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陈衡恪的人物生平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乳名师曾,名衡恪,后以字行,号朽道人,又号槐堂。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诗人。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7日,病逝于南京。
陈衡恪的主要成就
绘画艺术
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篆刻艺术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美术史研究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中国绘画史》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中国画是进步的》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文人画之价值》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
近代的诗词鉴赏
更多-
问萧娘、此际夜何其,微云度中庭。对盈盈牛女,沈沈鼍鼓,黯觉愁生。十载江湖流荡,轻自负倾城。多少离欢事,付与新声。一样鄜州月,叹杜陵词笔,渐老心惊。料灯前儿女,不解此时情。倚虚幌、云鬟玉臂,照银蟾、独坐数残星。夜深也、早应归去,莫待三更。[查看详情]
-
成都有田十五顷,一妻众妾户真良。先生若是清廉吏,那得传家八百桑。[查看详情]
-
健足必须行广土。草木馨芳,鸟兽非顽鲁。独有幽怀谁敢侮。酒酣泪下风飘雨。结队高歌如啸虎。直到宵游,无畏高烧炬。杀尽百僚须大醵。脱身笑入人群去。[查看详情]
-
懒向西风溯旧游。淡烟斜日古城秋。偶因佳节一登楼。再不留连霜后叶,最难排遣客中愁。几时散发弄扁舟。[查看详情]
-
枫桥仍对寒山寺,风物无殊世已移。桥影不随流水去,长怀张断泊舟时。[查看详情]
-
中年秋气日骎骎,强拟披猖学壮心。万念周旋直到曙,百无聊赖不成吟。窥窗魑魅攀书幔,映壁龙蛇上酒襟。都入瞢腾催倦眼,一城如海夜深沉。[查看详情]
-
清凉夜色,更秋心明净。鸿羽悠然渡清影。又窗前、折桂人望蟾宫,蛩悄语,寒蕊由他香冷。屏前春几度,聚散无常,且共流光照银镜。镜里看朱颜,可染新霜?人情透,渐成佳境。只独对、黄花瘦西风,把寂寞来参,见心明性。[查看详情]
-
借取清流慢送船。客中幽梦伴鸥眠。断云亭畔白疑石,落叶林端凄似弦。新浴罢,曝晴滩。相怜瘦减且无言。青山错吐真消息,付与泉声到野田。[查看详情]
-
征尘飐帽访黄荆。几水旧居停。书室难忘风雨,留客胜长亭。茶婢喜明松火,汲清泉,戛响小铜瓶。记酒呼篱落,茶传纤手,曾荷主人情。倚笑老梅那树,舞虬枝,犹抠短窗棂。赣水吾庐何在,愁忆旧毡青。安得绿深初夏,看扶疏,绕屋读山经。叹对花间,恼几时,门外大.....[查看详情]
-
佳辰对酒负心期,别馆芳菲未过时。移座花光频拂面,倚楼山翠恰当眉。坐输威凤翔千仞,来学焦鹩寄一枝。犹喜说诗莲社在,漫空香雨著相思。[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