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甜蜜的情侣们好像能把任何节日过成情人节,但是说到正经的情人节,中国古时候可不仅有七夕这一个节日,元宵节也是年轻男女互诉衷肠的好日子。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情人节”--元宵节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重要华夏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自汉代“燃灯礼佛”,而到了唐代则“燃灯成俗”,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可以让人们“纵情”的节日。
有些民族在元宵节有男女青年可以互表爱意的做法。民俗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在白天还举行耍狮子、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晚上则有猜灯谜、舞龙灯,未出嫁的少女可以特许在这一天晚上外出游玩。在过去“灯”和“谜”是分不开的,“灯谜”俗称“打灯虎”。谜条贴在花灯上,猜中者有奖。有的店铺张灯挂谜,“如有猜中者,奖苹果三千”,当猜中者领奖时才发现奖品不过是一只苹果上插着三根牙签。
许多东南亚华人保留着过传统节日的习俗,马来西亚华人对元宵节和春节非常重视。他们从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做过年,除了保持吃元宵、点灯笼的习俗之外,还有一项有趣的活动,那就是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未婚男女相互抛水果,男孩向女孩抛苹果,女孩则向男孩抛柑子,其中的含义是希望自己未来找到一个如意的伴侣。
这种习俗其实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保留,如南方地区的白族、壮族和苗族等,都有在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互相“抛绣球”的习俗。凡是接不住绣球的男女,都要赠纪念品给对方。而太多次失球又无法赎回纪念品的人,就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由此也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另一个情人节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情人之间也要团圆。”吉林省社科院民俗所所长朱立春这样说,其实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在封建社会,女孩子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青年男女平时没有见面的机会,唯独元宵节时,女孩儿们才可以“合理合法”地结伴出游观灯赏月,这也就成为未婚男女借机寻找意中人的天赐良机。“正因如此,元宵节具有了类似西方情人节的味道,而与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相比,元宵节显得更加实用,如果男女一见钟情,就留下手帕或荷包作为定情信物。”朱立春说,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除“七夕”之外的另一个情人节。
针对情人节一说,施立学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庆祝元宵节具有“纵偷”、“纵情”的特点,而“纵偷”是“纵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古时的人们只有在元宵节这天,才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爱情。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偷菜节”恰在正月十五,这天姑娘们可以去偷人家菜园子里的菜,以此表达对失主家小伙儿的爱慕之情。“而在金代元宵节又称为‘纵偷日’,人们偷的不是东西,而是‘人’,并且这种行为是被法律认可的。”施立学解释说,有人认为“纵偷”是陋俗,这未免太过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有句老话叫“黄土打墙墙不倒,小伙子跳墙狗不咬”,讲的就是男子偷偷跑到女子家中的情景。而狗不咬翻墙入室的小伙儿,可以理解为这对男女已经是被双方父母认可的情人,俩人需要选在正月十五,用所谓“偷”的方式来完成婚姻,所以“狗不咬”应是女方家里事先安排好的。
“元宵”比“七夕”更合适作为情人节
“七夕”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上的情人节,但民俗学者沈燕认为,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虽然浪漫但也凄美,让“七夕”多少带有“悲凉”的味道。“纵然牛郎织女的忠贞爱情感天动地令人羡慕,但终究两个人一年只能见一面,谁会向往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沈燕略带玩笑地说,中国人讲究讨吉利、讨口彩,电话、车牌都以“8”和“6”为至宝,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七夕”与情人约定终身。而元宵节就比“七夕”浪漫得多,至少出游时能实实在在地看见意中人,能够纵情地爱上一把。两相比较,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更容易被人们接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