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一般在每年阳历的8月7日或8日,这一天太阳达到了黄经135度。立秋标志着秋天开始到来,气温开始逐渐下降,谷物成熟,农民迎来丰收的季节。
当然,立秋和立春、立夏一样,并不是说立秋一到马上就是秋天了。温度的下降也并不是立竿见影。俗话说“秋后一伏,汗死老牛”,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再过10天才正式出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才正式宣告结束。所以立秋之后的半个月左右,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所以有“秋老虎”之说。不过毕竟是立秋了,天气转凉是大的趋势,早晚的温差开始加大,夜间开始有了阵阵的凉意。立秋的三候是: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大致反映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立秋预示着收获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气之一。所以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官方到民间都对这一节气非常的重视,也发展出许多有趣的岁时节俗,今天咱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一、立秋时节的官方活动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这种季节转换之时一直都是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的日子,也都会有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祭祀活动。
立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据《礼记·月令》记载,每年立秋的时候,周天子要率领手下的诸侯、大夫等人,去王都的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还要祭祀少昊和蓐收,这两位在当时被认为是主管秋季的神灵。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宋代的时候,每年立秋,皇宫里都要在殿内移栽梧桐树。等计算的立秋时辰到了,史官还要报一声:“秋来了!”如果梧桐树能应声落下几片叶子,则会被认为是吉兆,有报秋的意思。
一叶知秋
二、立秋时节的民间活动
官方的祭祀活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仪式,而在民间,不论是出于农事还是日常生活考虑,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感受无疑是更加直接和敏感的。所以从古到今,在立秋这一天民间都有非常丰富的节俗活动。由于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所以立秋的节俗活动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首先是各种祭祀活动。既然是祈求农事顺利,那么首先要祭拜的就是土地神了。在江浙一带,农人们一般会在立秋这一天,将准备好的各种牺牲祭品送至田间地头,向田祖祷告祈求丰收。在贵州的一些地方,也有在立秋前后十日择期尝新的习俗。农民用新米煮饭献给各路农神,然后将米饭奉给家中长辈。此外,在常州一带,现在还保留着立秋祭奠刘猛将军的习俗。这刘猛将军本名刘承忠,是元末江淮一带的指挥使,据说在执政当地的时候消灭蝗虫有功。死后逐渐被当地人感念和祭祀。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被清政府官方敕令全国春秋两季祭祀,以求保佑免于蝗灾。现在常州一带的民俗,应该是那时候遗存下来的。
祭祀刘猛将军
其次,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在湖南、江西、安徽一些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农民们害怕收获的作物发霉,逐渐形成了“晒秋”的习俗,也就是在自家院子、院墙或房顶上晾晒作物。这种晒秋的农俗以江西婺源篁岭古村最为有名,当地的晒秋从农历六月六一直持续到九月九,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民俗名片,篁岭古村也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晒秋
再次,立秋时节也有一些与农业收成相关的“忌讳”。这种忌讳往往地域特色比较明显,但就全国来说,立秋“忌打雷”应该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忌讳了。许多农谚都反映了这一现象,比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等等。相反的,也有“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的谚语,表明人们认为立秋时晴天,预示着好收成。虽说在今天看来,这些农谚可能有迷信的成分,但数千年农业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应该是有它的道理的。
三、立秋的保健习俗
一般来说,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人体产生疾病。所以在每年立秋的时候,各地也会有很多有特色的保健习俗,这里面有的是某种仪式,也有些是食用某种特定的食物。
比如立秋时节,全国很多地方都流传有戴楸叶的习俗。楸木是我国北方一种大叶的落叶乔木,秋天落叶,戴楸叶有应时序的意思。这一习俗据记载是产生自宋朝,在今天有些地方还有遗存,比如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不过形式上也有些变化,比如人们会将树叶剪裁、折叠成各种形状,佩戴起来显得更加的美观。
楸叶在北方很常见
而饮食方面,全国各地可谓是各具特色。
比如江南一些地方,立秋这天有“啃秋”或“咬秋”的习俗。在立秋这天,人们要啃西瓜,甚至浙江的一些地区还有西瓜和烧酒一起吃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免除痱子、腹泻、疟疾等疾病。
花式吃瓜
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流行着“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通常胃口都不太好,体重会下降,称为“苦夏”。立秋之后,夏季结束了,自然要把丢失的体重找回来。而且,随着秋天气温的下降,人们的胃口也逐渐好了起来。所以自然要做些肉菜,好好补一补。同时,也算是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存些能量。
贴秋膘
好了,关于立秋节气和民俗,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您能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