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诗人用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吐蕃借唐朝内乱乘机攻占河湟的历史事实。萧关当时为河湟与内地之间重要军事关塞。萧关一陷,河湟阻绝,诗中用“隔断异乡春”形象地表明河湟与内地音讯不通,处于西地分裂局面的状况。此处,“春”者,非仅言季节或气候,更是指民族习惯,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将军赴邓州》诗中有“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是偏重于对边地气候环境的特征来说的。司空图在“春”字之前,冠上“异乡”,再形容为“隔断”,足见其非仅言河湟气候与内地不同,而是欲为读者指出,处于吐蕃统治下的河湟地区,人们已无法感受唐朝教化,况“蕃音虏曲直难分”,汉人也逐渐蕃化,民族感情亦渐消失,十分让人伤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断”包含时间的先后,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诗人对分裂局面的沉痛心情。
后两句写诗人对汉儿学胡语感到不幸和痛心。“汉儿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写出诗人为之痛心,为之落泪的不幸事实。本来,华夷杂居,彼此感化,是很正常的,亦为史书或诗文所常见。“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胡儿向化新长成,犹自千回问汉王”。都反映了彼此和睦相处的情况。然而,这首诗中诗人所悲叹的是,因为长期沦陷,河湟汉儿已是语言改变,民族情感淡薄。诗人对此痛心嫉首,扼腕叹息。南宋陆游《送范舍人归朝》:“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写处于金朝统治的开封,汉家儿童的语言变化,与司空图反映的是同一种情况。
这首诗不重叙事,而在抒发感慨,寄寓情怀。四句中,前半偏重虚写,指出河湟失陷局势;后半采用实写,选用一典型事例作结,引出失地所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又是河湟长期失陷的结果,引人深思。诗人很少运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词汇来表现情感,但从“一自”、“却”等表时间和转折意义的词中,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强烈的感受。这种悲慨的诗风,会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自从萧关一战后,春风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区了。
而今汉家儿童都说胡人语,却向着城头骂着汉人。
河湟(huáng):黄河与湟水,指河西、陇右地区。
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今甘肃固原县北。
异乡:此谓异域。
安史之乱时,边防空虚,吐蕃乘机于广德元年(763),侵入大震关,兰州、秦州等河西、陇右地区均告失陷。又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都护府,安西阻绝。司空图这首《河湟有感》即悲叹河湟因长久失陷,致使汉蕃生聚,民不思归的局面。
参考资料:
1、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359
追逐翻嫌傍管弦,金钗击节自当筵。
风霜一夜燕鸿断,唱作江南袚禊天。
暂无
玉树花飘凤失栖,一声初压管弦低。
暂无
清回烦暑成潇洒,艳逐寒云变惨凄。
暂无
十斛明珠亦易拚,欲兼人艺古来难。
暂无
五云合是新声染,熔作琼浆洒露盘。
暂无
不似新声唱亦新,旋调玉管旋生春。
暂无
愁肠隔断珠帘外,只为今宵共听人。
暂无
十年逃难别云林,暂辍狂歌且听琴。
暂无
转觉淡交言有味,此声知是古人心。
暂无
五柳先生自识微,无言共笑手空挥。
暂无
胸中免被风波挠,肯为螳螂动杀机。
暂无
风霜寒水旅人心,几处笙歌绣户深。
暂无
分泊一场云散后,未胜初夜便听琴。
暂无
自怜眼暗难求药,莫恨花繁便有风。
暂无
桃李更开须强看,明年兼恐听歌聋。
暂无
白云深处寄生涯,岁暮生情赖此花。
暂无
蜂蝶绕来忙绕袖,似知教折送邻家。
暂无
重九仍重岁渐阑,强开病眼更登攀。
暂无
年年认得酣歌处,犹恐招魂葬故山。
暂无
绕壁依稀认写真,更须粉绘饰羸身。
暂无
凄凉不道身无寿,九日还无旧会人。
暂无
鹤氅花香搭槿篱,枕前蛩迸酒醒时。
暂无
夕阳似照陶家菊,黄蝶无穷压故枝。
暂无
分享 拼
咄,诺,休休休,莫莫莫,伎两虽多性灵恶,
赖是长教闲处著。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炉药,
暂无
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鹤。
暂无
若曰尔何能,答言耐辱莫。
暂无
分享 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