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正值壮年却英年早逝 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
复制2025-01-13 09:06:42
89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皇帝朱瞻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正值壮年的皇帝朱瞻基,为什么会意外离世呢?背后真相是什么?
(一)
让我们把时间拉长到朱瞻基去世前3个月,看看发生了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件,从中能否找到朱瞻基早逝之谜的答案。
朱瞻基去世的时间,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
在他去世之前3个月,9月重阳节,他在宫里赐宴文武百官之后,带着身边的高级官员,在军队的护送之下,浩浩荡荡地北上,巡视边关。
这距离他上一次巡边,已经过去4年了。
《明宣宗实录》:癸未重阳节,赐文武群臣宴。车驾发京师,驻跸唐家岭。
回到北京的时候,是10月份。
那时候的时间,算的都是农历。农历10月,基本是公历的11月甚至12月,北京天寒地冻,平均温度不超过10度。比北京更北的边关,更加寒冷。
12月,有一个和尚找到了朱瞻基。
和尚告诉他,自己想为他化缘,筹集资金,修一座寺庙,以祝愿他健康长寿。
朱瞻基不仅拒绝了,还把和尚痛骂了一顿。
事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想要长寿,是人之常情。但是商朝的君王都很长寿,那时候哪有什么修仙之说呢?而秦皇、汉武修仙,梁武帝、宋徽宗崇道,效果也是看得到的。可叹世人,居然还看不破这一点。
《明宣宗实录》:有僧自陈欲化缘修寺,祝延圣寿者,上斥之。既朝罢,顾谓侍臣曰:……世之人终不悟,甚可叹也。
也是在这个月的甲子日,在明实录里第一次出现了“上不豫”的记载。朱瞻基开始病得上不了朝,群臣多次去左顺门问安。
13天后,朱瞻基在乾清宫去世。
在这3个月的记载里,我们可以推断,在9月重阳的时候,朱瞻基的身体还没出现什么问题,至少表面上看没问题。
否则,他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率军巡边,一走就是一个月。
而在寒冷的冬天,艰苦的边关之行,会不会让他染上了风寒,或者别的什么病呢?
那个和尚来找他,想帮他建寺延寿,是不是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生病了,只是还能坚持上朝?
直到病入膏肓,从上不了朝,到乾清宫病逝,历时13天。
这就是我对朱瞻基死因的第一个推测:因巡边染病,不治身亡。
不少小说,都喜欢采用这个说法。一次看似平凡的边关之行,颠覆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二)
让我们把时间拉长到朱瞻基的一生,看看在他这一生中发生了什么有可能影响到他健康的大事件,导致他英年早逝。
1414年,16岁的朱瞻基第一次征战沙场。这是在史料记载中,朱瞻基人生的第一次九死一生。
开战之初,朱瞻基和军中皇旗在一起,没有参战。负责保护他的,是朱棣的侍卫宦官李谦。
李谦非常勇武,手下有500铁骑。朱瞻基离战场又比较远。按理说,他应该非常安全。
可是,看到明军击退敌军之后,朱瞻基按捺不住,想要亲自上战场厮杀一番。他身边的李谦,没有向朱棣请示,就带着他去追击敌军。
不知不觉,他们就脱离了大部队,被敌军包围了。要不是朱棣及时发现皇太孙失踪,派兵来救,16岁的朱瞻基,就要命丧于此。
《明太宗实录》:会日暮未收兵,皇太孙遣骑兵四出觇视知虏已败走。上始还帐中,皇太孙入见。
朱瞻基人生中的第二次九死一生,发生在1425年。那年,他27岁,父亲刚刚去世。
远在南京的朱瞻基,得知父亲去世,立刻赶回北京,主持大局。而他那虎视眈眈的二叔朱高煦,也在半路上设下伏兵,想要半路截杀朱瞻基。
史料没有记载事情的具体过程,只记载了,最终的结果是,朱瞻基躲过了朱高煦的截杀,顺利返回北京,登基为帝。
《明史》: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而朱瞻基的第三次危险,严格来说,算不上多大的风险,但是也不怎么安全。
那是1428年,朱瞻基30岁,已经登基4年。
正在边关巡视的朱瞻基,接到报道,蒙古兀良哈部有万余骑兵犯边。已经很久不打仗的朱瞻基当即决定,御驾亲征。
然而,犯边的骑兵有万余人,此时的朱瞻基身边只有3000人。身边将领纷纷表示,这太危险了。
朱瞻基却觉得,蒙古人的战斗力不算强,3000人够了。他率领这3000精骑,亲自在喜峰口和敌军交战。
这一战,他可不是躲在帅旗后面指挥,而是身先士卒,还亲手射杀了对方3名前锋。
这也是史料记载中,朱瞻基最后一次上战场。
《明史》:兀良哈寇会州,帝帅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
那么,他这2次征战、一次躲避截杀,有没有受伤呢?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就算当下把伤治好了,会不会留下隐患?
这就是我对朱瞻基死因的第二个推测:年轻时征战沙场,或躲避追杀,受了伤,埋下了隐患。
我也看到过一些小说和电视剧,采用了这种解释。
小说《两京十五日》,朱瞻基就是在千里回京的过程中受伤,没能好好处理伤口,留下后遗症。
电视剧《大明风华》,朱瞻基则是在御驾亲征时中箭,损坏了身体。
无论是征战沙场,还是千里躲避截杀,都是在刀口舔血。此时的个人命运,变得如此脆弱。
(三)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整个大明王朝,会发现,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实在是太短了。
明朝16个皇帝,除了建文下落不明,崇祯自尽而亡,其余14个皇帝,长寿的少,早逝的多。
寿命70+,1人。
寿命60+,2人。
寿命50+,1人,
寿命40+,2人。
寿命30+,7人。
寿命20+,1人。
朱瞻基虚岁38岁的寿命,在明朝皇帝里,居然算是中等的。
按理说,皇帝养尊处优,拥有那个时代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医疗团队,应该会比较长寿才对。
如果说是因为好色,明朝皇帝里后妃最多、儿女最多的,是朱元璋,他活了71岁,是明朝最长寿的皇帝。
如果说是因为嗑药,明朝皇帝里最爱嗑药、沉迷于修道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活了60岁,是明朝第3长寿的皇帝。
其他皇帝,论好色,比不过朱元璋,论嗑药,比不过朱厚熜,可是论寿命,除了一个朱棣,也都和他们没得比。
这难免让人怀疑,朱家是不是有什么遗传病,但是遗传概率不是100%。所以不少皇帝短寿,却也有那么几个漏网之鱼。
这就是我对朱瞻基死因的第三个推测:家族的遗传病影响。
小说《朱门风流》里也采用了这种推测,且进一步推测,朱瞻基的病,是遗传自母亲的心疾。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朱家前3代都比他长寿,而从他开始,明朝皇帝的寿命急剧下降。
写在最后
这些,就是我对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的3个推测:
冒着寒冬巡边,得病返京,不治身亡;
多次征战,或者躲避追杀,曾经受伤,留下隐患;
难以治愈的家族遗传病。
在史料没有明确记载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肯定,哪一种猜测,才是真相。
但是朱瞻基的过早去世,的确改变了明朝的命运。
在他之前,朱元璋开国,朱棣征战四方,朱高炽开始转型。当大明王朝交到他的手里的时候,他的历史使命就是,把这个欣欣向荣的王朝,带上辉煌的巅峰。
他也完成了部分的任务。在他的治理之下,明朝迎来了黄金时代,史称“仁宣之治”。有些史学家认为,仁宣之治足以和汉朝的文景之治相媲美。
但是,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文景之治有40年,仁宣之治只有短短10年。
文景之治用40年的时光,积攒出来的国力,成就了汉武帝。
仁宣之治用10年之光,休养生息,却被朱祁镇一朝败在土木堡。
朱瞻基去世的时候,朱祁镇只有7岁。放在现在,刚刚开始读小学。
如果朱瞻基活得久一点,继续为大明王朝掌舵,并好好教导朱祁镇。明朝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宣德十年,38岁的朱瞻基去世,仁宣的时代落幕。
大明王朝的航向拐了个弯,驶向了土木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