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诞生了哪些清官?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1 21:02:46

81

在历史上 魏蜀吴 国都 生了 哪些 清官

  所谓乱世出英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历朝历代,平头老百姓最痛恨的恐怕就是贪官污吏了,时至今日情形也还是一样。三国时代,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实三国时期也是清官很多的时代,我们为大家盘点一下。

  蜀汉:诸葛亮、邓芝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表称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这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的一封奏表,诸葛亮对刘禅说:成都有800株桑树,15倾薄田,家里子弟完全可以靠这些供给衣食。至于我自己,在外做官衣食住行有朝廷提供,没有别的需要,因此我也不治产业,这样才算不辜负陛下。等到诸葛亮去世,果然如他所说,一个蜀汉丞相,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如此清贫,诸葛亮的确可以作为廉洁奉公的楷模。

image.png

  除了诸葛亮,蜀汉后期重要大臣邓芝也是不治产业,非常清廉,据记载邓芝为将二十多年,赏罚明断,体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取自官府,从未经营过私产,妻儿甚至还有忍饥挨饿之时,死时家中也没有多余财物。

  曹魏:夏侯惇、满宠

  翻看《三国志》相关传记,我们会发现曹魏的清官比蜀汉还要多。据记载:夏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夏侯惇一生出生入死,跟随曹操屡立战功,最后官至大将军,却清廉自守,有点钱财就分给别人,从来不大手大脚花国家一分钱,而且也不治产业。

  据《三国志·满宠传》记载:”景初二年,以宠年老征还,迁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曹芳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公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焉。’“满宠与夏侯惇都”不治产业“。夏侯惇是有余财分给别人,满宠官居太尉,却家无余财。

  另外还有一个叫徐邈的“赏赐皆散与将士、无人家者”,这个人把皇帝的封赏全部给自己手下的将官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魏明帝曹睿评价他:“历事四世,出统戎马,入赞庶政,忠清在公,忧国忘私,不营产业,身没之后,家无余财,朕甚嘉之。”

  孙吴:朱桓

  不仅蜀汉曹魏如此,孙权手下也是如此。大将朱桓:“爱养吏士,赡护六亲,俸禄产业,皆与共分。及桓疾困,举营忧戚。年六十二,赤乌元年卒。吏士男女,无不号慕。又家无余财,权赐盐五千斛以周丧事。”这个人也是廉洁奉公的典型,甚至去世之后,丧事还是孙权给办理的。

image.png

  三国时期为何有如此多的清官呢?其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汉末乱世,经济衰退,统治者提倡节俭的风气以恢复经济。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有刘备,都是胸怀大志的,都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耽于享乐。比如曹操,史载一生提倡节俭,曾经带头杀死了穿着比较奢华的儿媳妇。

  第二,社会风气鼓励为官者清廉奉公。据《三国志·毛玠传》,曹操任用毛玠与崔琰负责选拔人才。“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洁自励……”推荐选举官员只选清廉正直的,这大大改善了社会风气。

  第三,当时的读书人品的比较高尚,没有过于追求享乐的坏习惯。经过两汉的培养,士人的气节非常高尚,他们崇尚道德的力量,而清廉是道德高尚的标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