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有机会夺取皇位吗?
复制2024-12-31 21:00:45
73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从朱标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把他当做继承人来培养,朱元璋称吴王后,立刻封朱标为世子。接着,朱元璋称帝后,也是第一时间封朱标为太子。
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咱们先来看看,朱元璋派到朱标身边,辅导朱标的人有哪些?
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还有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汤和、刘基……不用往下列了,一句话,满朝文武都是朱标的老师。
看历史,我们都知道,太子和他的老师之间是有一种特殊关系的。一般太子继位当皇帝后,都会重用他的老师。也就是说,皇帝在给太子选择老师的时候,一般都是会选择那种品德高尚,学问好,但是手中并无实权的人。这些老师可以在太子继位以后被重用,但是绝对不能在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让太子老师掌握实权。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不得不重新确认继承人。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因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爱,称赞他,''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因此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为了不想要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也因为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在当时的制度中如果嫡长子先于皇帝去世由长孙继承也是可以的。而且朱允炆天资聪颖,众臣也认可他,因此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建文帝生性文弱,见各地藩王势力日益膨胀,难以掌控。听信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终于引发“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那时候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是发动的政变,而若是当初面对着的是朱标,我认为他是没有任何的机会的。
所谓“靖难”来自于朱元璋的一条成法。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 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靖难之役是历史上少数,以藩王身份成功反攻中央的战争,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朱棣本人。朱棣以其少量的精锐部队,经历四年时间,终究还是击败了建文帝。
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朱棣继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他废除了建文年号,改称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燕王进京后,因宫中起火,建文帝则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又有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历史上一直有人问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敢造反吗?还能坐上皇位吗?如何真有这么一天,到底谁会胜出?今天小编就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首先,朱标不死,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顺。
朱标是嫡长子,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继承皇位那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而朱标身为嫡长子,自然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面对“深得人心”的朱标时,朱棣既不会造反,也不敢造反,因为他实在是没有理由、没有底气去和朱标对抗。
其次,东宫班子强大
这其实也与朱元璋的看重有关,朱标东宫的班子有多强?看看下面这份名单就知道了:
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
看着这些名字是不是有些心惊肉跳?这里面哪一个人不是跺一跺脚都会让大明王朝震上一震的人物?有这些人辅助,还有谁敢动?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朱标有极大信任,让其主持朝政,让其替功臣、藩王求情,父子二人唱红白脸,一个以威震慑群臣,一个以恩收买群臣,朝臣和宗室绝大多数都是支持朱标的。
再次,朱标的个人能力和威信不输于朱棣
朱棣斗不多朱标。虽然朱标生性仁慈,但是他并不像朱允炆那样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子。朱标从小跟在朱元璋身边,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游刃有余。而且朱标生前,经常帮助朱元璋处理政事,很多大事的决策他都有参与,有着丰厚的政治经验。
以上几点就是朱标地位稳固的原因,可惜的是,朱标英年早逝,如果朱标活着继承王位,靖难之役恐怕也不会发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