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增是什么死的?背后有何真相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1 06:06:15

9

历史上 范增 是什么 死的 背后 有何 真相

  范增,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看《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很多人都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汉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加在一起,也就是相当于项羽的亚父范增,而刘邦的军事才能远不及项羽,如果项羽对范增言听计从,那么在秦之后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就不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了。

  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有范增在身边出谋划策,项羽对刘邦的战争保持了全胜纪录,即使刘邦已经凑齐了汉三杰外加一个人品不太好但毒计百出的陈平,汉军还是打不过楚军。所以三国时期的曹魏太尉蒋济说:“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项羽输掉了楚汉战争,也输掉了自己的性命,在他自刎乌江之时,不知有没有想起两年前被他气走的亚父范增——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的记载,范增是被项羽气得疽发于背而亡,但是我们细看其他古籍,也就是《史记》的批注专著《集解》、《索引》、《正义》和《短长说》,就会发现亚父范增并不是被项羽气死,而是被陈平派遣的间谍毒杀了。

  在笔者的案头,摆着一本《史记疑案》,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范增请卜师之事如为真,则此卜师必为陈平收买之间谍,用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计,五气范增,而范增不气,最后剩下的就只有暗杀一招了。所谓“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必是陈平使间谍下毒所致。”

  说陈平五气范增而范增不生气,陈平无奈之下使阴招派遣间谍,也就那个算卦先生下毒暗杀,其依据来自《短长说》中“范增问卜”一事。

  在讲述范增问卜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陈平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人将汉末三国时期的贾诩与陈平相提并论,是因为贾诩是一个极端利己而枉顾天下苍生,毒计频出害人无数,但是却在哪个军阀诸侯面前都能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

  陈平是一位精明的政治家、阴谋家,但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人,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承认:“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陈平的预言是很准确的,他的曾孙,也就是第四代曲逆侯陈何,因为强抢人妻而被斩首:“孝文帝二十三年,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

image.png

  陈平并不否认自己盗嫂受金,周勃灌婴也不是诬告,陈平自己也承认,当时楚汉相争之际人才流动的特点很有意思:“项王(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今大王(指刘邦)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陈平从来不以正人君子自居,即使有人说他派间谍毒杀了范增,他也只会笑着承认而不会辩解,而《史记》中记载的陈平设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作法,似乎也不太高明,项羽和范增都不会把一顿饭当回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问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佯惊愕日:‘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项羽和范增之间的矛盾看来是积蓄很久了,陈平的离间计只是个导火索而已,如果这二位平静下来,事情就会出现转机,于是陈平一不做二不休,对告老还乡的范增展开了追杀,而这场追杀,用的不是刀剑而是龟甲——当时的人们占卜的时候,或者用火烧龟甲看裂纹,或者以龟甲制成道具,看扔起来落下去会是怎样的姿态。

  《史记》和《短长说》记载的范增陨落之地是不同的,《史记》说范增“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短长说》则记载范增回到彭城只是郁闷而没有发病:“亚父既谢项王而归彭城也,邑邑剌剌,唇燥吻涸,焚于大宅,肉食鲜进,数饮浆勺。中夜起坐,傍徨颠错。”

  回到彭城的范增对前线战事忧心如焚,就招来卜师,也就是专业的算卦先生前来占卜。

  范增郑重其事地拿出龟甲,进行了一系列水洗火烧之后,表示了自己对项羽的担心:“增虽耄老,敢忘家国,其敢以请,则为楚卜,曰:‘兵庶几戢哉(此战何时结束,结果如何)?’”

  卦象似乎很不吉利,于是范增就让卜师详细解释,那位卜师不进行卦象解读,反而开始了“五气范增”,也就是发出了五句诛心之问(为了便于读者诸君阅读,笔者转换成了现代汉语)。

  卜师第一问:“当初你跟随武信君项梁,是想立谁为天下共主?项梁败于雍王章邯(时为秦将,后被项羽封为雍王)之手,你咋不早提醒?”

  范增并不生气:“我们当初想的就是立楚怀王,至于项梁之败,那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听劝,我提醒了他好几次,都不听。再说项梁是在定陶被章邯击败,我当时正在襄城,想当场出谋划策也不可能。”

  卜师第二问:“项羽当时谋杀卿子冠军宋义,你为什么不阻止?”

image.png

  范增还是不生气:“宋义本来就该杀,当初他心怀鬼胎踟蹰不前弄得师老兵疲,而秦军刚刚打败赵军士气正盛,秦克赵而强,我闻克而绥,要是让宋义指挥,必败无疑。当时楚军存亡只在呼吸之间,如果不是项王当机立断斩杀宋义,还有谁能力挽狂澜?”

  卜师两问无功,又发出了诛心第三问:“项羽在新安坑杀了二十万投降的秦兵,你为啥不阻拦?”

  范增的回答理直气壮:“我曾经阻止过,但我也理解项王的心情。首先是降卒并不老实(秦卒怨,且有谋),随时都有可能闹事。另外六国军民已经被秦人欺负十辈子了(停项到腹,断肢屠胃于秦人之手者十世矣),现在终于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谁会放弃?项王金口一开,众将士复仇心切,谁也阻止不了——以诸侯戮秦二十万而不可,以秦戮诸侯十世,而百倍之可,吾未之敢信也!”

  卜师的“双标”被范增驳倒,又发出了第四问:“项羽诛杀已经投降的子婴,又焚烧了秦宫,你怎么不阻止?”

  范增更不生气了:“我根本就不会阻止,我们楚国的两代先王(熊槐、负刍)都折在秦国手里,项王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都死于秦人刀下,替先君、先祖、先父报仇而杀子婴,以直报怨,有何不妥?至于秦国的离宫别馆,那都是六国耻辱的象征,不烧还留着干啥?”

  范增这番话,说得还真挺有道理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债要用血来偿,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而那秦国的宫殿为什么是六国的耻辱,读者诸君都知道,那就是把六国的王公来了个大搬家,除了建筑物还有人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杀子婴是为家国复仇,烧秦宫是替六国雪耻,范增并不认为项羽这么做有半点不对,所以他还是不生气。

  卜师连发四问,都被范增驳回,只好祭出杀手锏,这第五问还真不好回答:“当初说好先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项羽为何不封其为秦王而封汉王?项羽背约食言,你为什么不阻止?”

  范增依然振振有词:“项王并没有毁约,而是论功行赏,当时谁都知道‘救河北难而入关易、支秦之劲难乘秦之隙易’,诸侯军队屡战屡败,是项王歼灭了秦军主力,刘邦就是趁虚而入摘桃子而已——灭秦之功不属刘而属项,你说谁该为关中之主?更何况是刘邦先闭关抗楚(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要说违约,也是刘邦违约在先!”

image.png

  《短长说》记载的卜师实际是问了范增七个问题,但是既然有人认定是“陈平五气范增”,剩下两问,在《项王讨汉王檄文》中,项羽已经解释清楚,前几天笔者在《被项羽檄文斥为鬼蜮蝤螟:刘邦身边的两个奸佞,其中一个就是陈平》中写过,这里就不再画蛇添足了。

  读者诸君都是睿智之人,当然能看出这个卜师是肩负着使命而来,而且立场极其鲜明,那就是挺刘而贬项,但是他的五气,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气死范增当然没有可能,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变得很诡异:“夕,疽发于背,七日而亚父卒。”

  如果那个卜师不是陈平派来的间谍,就不会咄咄逼人地对范增发出连珠炮本的质问,而当时的形势大家都很清楚:项羽是真的离不开范增,他战场受挫之后,肯定会负荆请罪,而范增也会冰释前嫌重新出山,那对刘邦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噩耗。

  为了防止范增与项羽重归于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范增毒杀,而能想出这个主意的,也就是只有汉初毒士陈平一人——萧何比较憨厚,张良出身贵族,只有陈平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