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旨权力那么大 古人为何不敢去伪造圣旨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1 06:00:54

61

古代 圣旨权力 那么 古人 为何 不敢 伪造 圣旨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为何没人敢假造圣旨?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权力至高无上,他传达命令的方式是透过圣旨,看到圣旨都要像看到皇帝本人一样。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太监拿着圣旨到大臣家里去宣读,有的圣旨是升官发财,有的则是大祸临头,但不管什么内容,每个人都必须听命服从;既然圣旨这么厉害,为何没人敢伪造圣旨呢?

image.png

  ▲皇帝通过圣旨来传达命令。

  现在的电视剧里,有时为了戏剧性,往往会忽略真实性。电视里偶尔会出现假圣旨的情况,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几乎没有发生过。

  圣旨掌握一个人的生杀大权,如果可以轻易假造,这还得了!对此专家表示,圣旨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好伪造,因为一般人根本不会知道圣旨中暗藏了多少玄机。

image.png

  ▲圣旨的制作流程复杂。

  首先第一点,就是圣旨的材质:

  圣旨可不是一张纸,而是一块布料,圣旨所需要的原材料是非常名贵的,是皇室专用,一般人根本看都看不到这种布料;布料取得困难不说,而且布料上还有着精美的刺绣,长度不低于2米。任何一个人想要假冒圣旨,恐怕

  都需要提前好几个月准备,否则根本拿不出这样精美的刺绣。

  第二点,流程繁杂:

  真正的圣旨并不像电视剧里,皇帝随便写几个字,然后盖上印章就完事了。真正的流程从制造到书写到盖章,最后到宣读,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和监督,需要有每一个负责人的签字。

  清朝时,圣旨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后,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而且一定要用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到城楼上宣读,象征著布告天下。

  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拓黄”。

  如果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个环节的负责人都要受到严重的惩罚,甚至被株连九族。在这么严格的规定下,所以没人敢伪造圣旨。

image.png

  ▲圣旨开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奉”字暗藏玄机。

  第三点,特殊的记号:

  每一道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这里面的“奉”字,就暗藏了玄机。首先位置是按照布上的图案而定的,在圣旨的布料上会绣有祥云和龙,而“奉”字,是根据祥云的位置而定的,再由绣工独一无二的绣法绣上去的,这种绣法是皇宫绝不外传的绝活。

image.png

  换句话说,这个“奉”的奥秘,就相当于现在纸钞的防伪暗纹一样,让人一看便知道圣旨的真伪。可以说每一个圣旨都是定制的,造假的人要将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是几乎不可能的。

  同时,圣旨也有一定的格式,比如清朝时的诏书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

  参考资料:《幼学琼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