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步兵对上骑兵 步兵的胜率有多大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1 06:00:50

89

古代 步兵 对上 骑兵 胜率 多大

  还不知道:古代战场上,步兵想战胜骑兵得有多难?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就中国而言,早在商代就有数量较少的骑士,同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更是被华族称作“骑寇”,商的方国人:周人更是为商王朝养马闻名。诗经大雅就记载着周人祖先“古公瞏父,来朝走马”。公元前第四千年的时候,古埃及就有步兵。公元前六世纪以后,古希腊、 古罗马、 古波斯等国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且被区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

  可以说,骑兵与步兵是古代两个非常重要的兵种, 每每谈论到古代战争史,“以步制骑”都是一个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实,负责任的说,在古代,尤其是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下,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战略,想要完全的做到“以步制骑”,在野战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以步制骑”更是成为了宋朝武运不振的决定因素之一。

image.png

  骑兵具有绝对的机动优势,从而也就拥有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反而能对步兵实行“降维打击”。“步兵方阵”、“弓弩”以及“车阵”这些形式,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敌方的骑兵兵力,但是,若想要完全战胜,难度则是非常大的;就算将骑兵打退了,仅仅依靠步兵,又怎能将其追上呢?南宋王朝在这件事情上,就有着血一般的教训。

  这里我们先说一点,那就是因地理位置所致,中国古代的马主要生长在比较寒冷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宋朝的版图主要在中国的南方,气候温暖潮湿不适合战马的生长。并且,宋朝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摩擦不断,通过边境贸易换来的战马则立即奔赴战场,致使其供不应求。所以,宋朝是一个严重缺少战马的国家,因缺少战马宋朝的骑兵更成了稀缺军种。

  后人常用“积贫累弱”这四个字来形容宋朝,对于南宋王朝尤是如此。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即使到了南宋中后期的宋理宗时期,南宋步兵的实力还是很不错的。原因很简单,谁叫南宋那么倒霉,前有狼,后有虎,好不容易金国灭亡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蒙古又站了出来。可以说,在常年的备战状态下,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和装备能力就这样被磨练了出来。

image.png

  话说,在金国灭亡后,“端平入洛”计划正式启动,此时,蒙古北退,宋理宗打算借此机会收复开封与洛阳,若蒙古反扑,当时负责此计划的淮西兵,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淮西兵,是南宋步兵中的王牌,一向以骁勇善战而出名。可是,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加残酷,等到真正打起来的时候,所有人才知道步兵在骑兵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时,南宋君臣们认为,淮西兵骁勇善战,是可以与蒙古骑兵对打的。可事实上,由于中原残破的景象,自淮西兵出发后便一路断粮,连日赶路人困马乏,甚至,连饥饱都不能解决。蒙古骑兵抓住机会,冲杀过来,战况简直是不堪设想。但是,尽管在如此绝境之下,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南宋步兵却并未退缩,甚至,打得有声有色。

  比如:洛阳之战,尽管军队被蒙古骑兵切割成三段,但是,南宋步兵众志成城,决死一拼,缴获了蒙古盾牌三百多面,硬是撑到了中午。可是,奈何步兵终究跑不过骑兵,部队已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再加上断水断粮,甚至,没有救兵可以依靠,最终,淮西军全军覆没,只有三百多人突围了出来,结局可谓是惨不忍睹。

  所以说,在古代的战场上,若是要纯粹地“以步制骑”,尽管是最高水准的步兵,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那么,步兵就真的对骑兵无可奈何了吗?

image.png

  其实,也并非如此,办法总是会有的。这第一个办法就是:“挖坑”,它的成功案例还得说到宋朝,即:北宋太宗年间的满城之战。在这场战役之前,由于指挥不利,宋军几乎在高粱河全军覆没,光是精锐骑兵就损失了大半,这如何不叫人心疼。后来,辽军反扑屠城,宋太宗可能是瞎指挥上了瘾,竟然又给前线官兵送去了一张“风马牛不相及”的阵图。

  上次被自家皇帝坑成这样,还没缓过来,新的坑又来了。北宋监军李继隆十分头疼,皇上的阵图万万不可用,可是,若不用的话,假如被居心叵测的人安一个罔顾皇命的罪名,最终也是死路一条,这可怎么办?还好,在抓耳挠腮的思考之下,李继隆这次总算是学了乖,他干脆决定:不如趁机给辽国骑兵挖一个坑。只要能赢,旁人就无话可说了。

  于是,在这个决定下,宋太宗的阵图被宋军们给抛到了脑后。同时,宋军重新布阵,他们用坚固的步兵方阵部下了一个局,给辽军扎了一个口袋。之后,他们假意对辽军诈降,辽军喜气洋洋过来“受降”,不料,却正中宋军的圈套,全部一股脑地钻进了宋军精心设计的口袋之中。待辽军全部钻进口袋之后,坚固的步兵方阵形成了阵线,袋口被牢牢地扎紧。

image.png

  这下子,就算是骑兵再能跑,面对如此情景,也只能是束手无策。场面一度混乱,辽军被宋军打得好惨。经过这一场恶战,辽军伤亡惨重,宋军收获颇丰,缴获了不少战利品。这种策略看似简单,其实,是高难度的,能有如此不俗的指挥能力的统帅,在战争史上都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物,李继隆,他是世人公认的北宋“四大开国名将”之一。

  当热,除了“挖坑”之外,在战争史上还有另一个法子,那就是:“水路”。纵使你骑兵再剽悍勇猛,在水里它的战斗力一样会大打折扣。相较于步兵而言,骑兵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性”,假如碰到机动性更强的对手,骑兵也只能无可奈何。就好比在水中,马跑的再快,也快不过船。刘裕,堪称是南北朝时期的战神,他的“却月阵”便是这方面的典型。

  后人多推崇这场击破北魏骑兵的战役,常神往于“却月阵”的出神入化,也常将“却月阵”的精髓,归纳于犀利的弩炮与坚固的车阵之中。其实,“却月阵”最为关键的因素,应当是“水”,刘裕依托河水布阵,敌方骑兵在平原上能够从侧翼冲击方阵,可是,在河流的阻挡之下,他们压根就做不到这一点。

image.png

  刘裕的水军很是强大,由此,更是成为了步兵方阵强大的倚靠。北魏骑兵虽然凶悍,但是,他们只能是一条路走到黑,从正面发起猛冲,硬碰硬地对抗,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传说中的北魏骑兵,就是这样被打的落花流水。历史上,还有一场战役更能见证“水路”的智慧,那就是:南明时期的郑成功镇江之战。当时已是十七世纪,已是冷热兵器混合的战争了。

  当年,郑成功豪气万千,向北讨伐于镇江时,碰到了清军的八旗铁骑。清军势众,且不断有骑兵驰援,状况对郑成功很是不利。面对如此情景,郑成功大军在登陆后,果断决定发挥船舶优势。高大敏捷的战舰在长江上来回游走,清军被迫无奈,来回追逐,耗费了许多精力。等到清军气喘吁吁,战斗力明显下降的时候,郑成功这才登岸列阵。

  最终,郑成功以自己的精锐步兵去对抗清军的八旗骑兵,以逸待劳,占据先机。同时,也多亏了热兵器的发明,在这场战役中郑成功战船的火力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战船火力与步兵相结合,早已疲惫的清军八旗军“机动性”也大不如前,数千清军骑兵就这样崩溃。郑成功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虽说,之后郑成功因为指挥失误而惨败,但是,这场镇江之战可谓是经典。

image.png

  战役虽然经典,却并不能复制,战役胜利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清军轻敌,盲目乱追,火力水运,作用非常。若是换了个时间地点,恐怕也就不能实现了。纵观中国历史,步兵对抗骑兵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是,步兵战胜骑兵的情况却是非常少见的。所以,不管战马数量如何,在军事上,历代王朝都必须重视骑兵。

  步兵就像是盾牌,骑兵好比是利刃,攻守结合,利刃在手国家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这个道理在如今也同样适用,强大的军工业,最具核心优势的兵种,就是一个国家安全的最大保障。

  参考资料:

  【《宋史》、《军事大辞海》、《“以步制骑”的成功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