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创作《赠花卿》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1 06:00:10

19

杜甫 创作 赠花卿 本意 是什么 为了 讽刺 花惊定

  杜甫《赠花卿》是千古名篇,那么他创作的本意是什么?是为了讽刺“花惊定”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赠花卿》赏析

  《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翻译:

  锦官城内,丝竹管弦的声音,整日纷纷扬扬。美妙动人的乐曲,一半飘舞到了江面上,另一半则飘到了空中。如此动人的乐声,只应该属于天上。在人间,又能够听得到几回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千古名联。每当我们听到动人的音乐或者是歌声时,想要赞美对方的天籁之音,通常会想起这一联诗。

图片.png

  不过很多人都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联诗其实是用来讽刺人的。根据明代杨慎的说法,杜甫的这首《赠花卿》讽刺的对象,正是标题里的这位“花卿”。

  花是“花卿”的姓,而卿则是对他的“敬称”。“花卿”的本名叫做花惊定,有的书籍上也写作“花惊定”,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蜀中的一员猛将。

  那么,花惊定到底做了什么事,杜甫又为何要写诗讽刺他呢?原来安史之乱时,唐朝有很多地方军阀都纷纷自立门户,自己称王,当时四川有一个叫段子璋的人也穿起了黄袍。

  节度使崔光远带兵去平乱时,他的牙将花惊定,凭借过人的武功,斩下了段子璋的人头。这前半段故事,后来被杜甫写进了他的古风诗《戏作花卿歌》里面,诗云: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诗歌大意:

  成都城里有一员猛将,名字叫花惊定。牙牙学语的幼儿,都听说过他的大名。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动作像鹰隼一样迅猛。那速度之快,简直双翼生风,口鼻喷火。

  不过花惊定只有在贼人多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过人的轻功。绵州副使段子璋私自穿上了黄袍,我们花将军一天之内就将他荡平。

  拎着反贼血淋淋的人头,一下子就掷到崔大人的面前,李侯因此才重新占领了绵州城。人人都说花惊定是绝世无双的将才。既是绝世无双的将才,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去镇守京城呢?

  杜甫这首诗里比较详细地讲述了花惊定在蜀中平乱的过程,段子璋作乱时,崔光远带着他去平叛。结果双方刚交手,他已把段子璋的首级砍下来,还很豪气地往崔光怀脚下一掷。

  诗的第三句到第八句,把花惊定描写得像一个唐传奇中的高人侠客。他身手敏捷得已经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而是像一只行动带着风与火的隼。

  平常大家都不知道花惊定有这样的功夫,他说那是因为以前贼不多。只有贼多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他过人的轻功。

  从这段描述看来,花惊定当时应该是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直接用“斩首行动”,在一天之内平定了段子璋的叛乱,立下了奇功。

  所以绵州城里面,刚学说话的孩子都叫得出花惊定的名字。看到这里,我想有些读者一定糊涂了。既然这个花惊定武功盖世,又为唐朝平乱立了大功,为什么杜甫要去讽刺他呢?

  二、《赠花卿》为何从讽刺人变成了夸奖人?

图片.png

  《旧唐书·崔光远传》中说:光远率将花惊定等讨平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而取之,乱杀数千人,光远不能禁……

  原来,这个花惊定竟然纵容士兵抢劫老百姓。他的手下看到当地妇女手上有金银手钏的,直接就把人的手砍断,夺走手钏,就这样杀害了几千人!

  更可怕的是,花惊定在干这种事的时候,他的上司崔光远竟然完全不能约束他。只怕这个花惊定也和段子璋一样,早有了谋反的心。

  后来皇帝追究崔光远的责任,崔光远忧郁成疾,就这样病死了。杜甫听说了这件事,对花惊定在一日之内取到段子璋项上人头的事,产生了怀疑。

  因此才会在诗的最后说,花惊定既然这么了不起,为什么皇帝不叫他去守京都呢?留在我们蜀中,不是屈才了吗!

  因为有这件事的存在,所以当人们《赠花卿》时,自然就会联想到这个“花卿”指的就是“花惊定”。既然杜甫早就对花惊定有意见,那么这首《赠花卿》当然也不是讲的什么好话。

  所以从北宋时开始,就有人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就是在暗示花惊定坐镇绵州,在城里越级享受到了皇帝的礼乐。

  不过,为什么后来很多人都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两句当成好话呢?这是因为“花卿”原来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一名“歌伎”。

  如果把“花卿”当成一个歌伎的名字,那么杜甫这首诗看起来,就只是单纯地在赞美一个人的歌声,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和《江南逢李龟年》差不多的绝句了。

  结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到底存不存在讽刺,到如今为止其实还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以明代杨慎为首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讽刺花惊定,而以胡应鳞为首的学者则认为,这首诗就是在赞美一名叫花卿的“歌妓”。

  后来到了清代,又出来一种说法,大概认为杨慎、胡应鳞二人讲得都不对。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可能的确是听到了花惊定府上的丝竹声。

  演奏者很有可能是“安史之乱”后,从宫中流落到民间的歌伎,所以杜甫才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据说在明朝以前,主流的声音一般都是认为《赠花卿》中的“花卿”,就是指花惊定,而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讽刺花惊定。

  后来,这首诗传到了日本。人们从字面上去理解并接受了这首诗的美妙,他们觉得诗中并不存在讽刺的意思。

图片.png

  时间一久,这样的看法反过来影响了中国的学者,所以《赠花卿》不含讽刺的说法,就开始慢慢占了上风。

  这首诗中到底存不存在讽刺的意思,至今已经很难得出唯一的答案了。不过如今的人们将它当成“好话”来用,已经是约定俗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