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孙膑与庞涓之间有何故事?他们二人是什么结局
复制2024-12-30 18:04:34
66
一代奇人鬼谷子门下有两位得意门生,此二人便是魏人庞涓与齐人孙膑。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人世间最狠的恐怕还不是敌人,而是朋友,甚至是亲人。比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后,还砍下他们的脑袋。庞涓对孙膑使用了膑刑和黥刑,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试图让庞涓乱箭穿心。这一对同学互相之间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说也是狠到了极致。
庞涓和孙膑是同学,他们的老师究竟是谁?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后世的演义小说,给他们的老师改了一个名字,叫鬼谷子。后世的演义小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鬼谷子曾经教出过苏秦和张仪这两位了不起的人物。不过,苏秦和张仪学的是纵横家,庞涓和孙膑学的是兵家,实际上这两家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明显是两派学说,因此,他们不可能是同一个老师。再说了,庞涓和孙膑至少比苏秦和张仪晚出生半个世纪,如果他们的老师真的都是鬼谷子的话,鬼谷子也是活得够长的。
庞涓学成进入社会以后,立刻就受到了魏王的重视和重用。庞涓知道孙膑的才能比他强,因此他要能够发挥作用,就不能让孙膑存在。抛开同学之情,单从军事谋略来说,庞涓的这个做法,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孙膑和庞涓同朝为官,孙膑肯定在风头上盖过庞涓;如果两个人成了敌人,庞涓和孙膑作战的时候,肯定不是孙膑的对手。庞涓提早除掉孙膑,无论是对他本人的发展,还是对他所服务的魏国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也因此,庞涓陷害孙膑,让孙膑受了膑刑和黥刑。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这里的膑刑不是剜去膝盖骨,而是砍断双足。在夏朝的时候是剜去膝盖骨。但是到了周朝,就变成了砍断双足了。
有人可能会说,庞涓的心还是不够狠。他要是够狠的话,一刀把孙膑杀掉,就没有此后的事情了。而他只是砍了孙膑的两条腿,在孙膑的脸上刺字,让孙膑活着,这就给自己留下了隐患。
但实际上,庞涓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心非常狠毒的表现。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孙膑不能够发挥作用,成为一个废人,但是又要让他活着。这样就可以让孙膑看到自己呼风唤雨,吃香喝辣,让孙膑心里饱受煎熬,并以此来折磨孙膑。
可以说,当有人指责后来孙膑报复庞涓,手段过于狠毒的时候,其实首先要想到的是,庞涓用这种方式对孙膑,做法本身就是非常狠毒的。
庞涓为什么那么恨孙膑?可能与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孙膑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而庞涓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有关;也可能与孙膑总是得到同学们的赞美,而庞涓得到的都是同学们的轻视有关。也就是说,庞涓在读书的时候,积下太多的怨气,有太多对孙膑的不满。
后来我们知道,孙膑在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出了魏国,到了齐国。然后他又通过帮助田忌赛马,成为田忌最重要的谋士。
然后就有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这两场战役,都是与庞涓交锋,直到把庞涓杀死。
杀死庞涓后,孙膑就几乎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了,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过他还指挥过其他什么战役。甚至后来孙膑是什么时候死的,都没有记载。这大约与田忌和邹忌不和有很大的关系。由于 田忌和邹忌不和,田忌在朝廷中饱受打击。因此,孙膑给田忌出主意说,如果你想干大事儿,咱们可以想办法攻进朝廷。那样的话,整个齐国都会到你的手里。而且怎么攻进朝廷,孙膑都把办法想好了。但是田忌没有听孙膑的,后来受到邹忌对他的陷害和打击加重,他逃到楚国去了。
田忌逃到楚国,孙膑不大可能和他一起去,因为孙膑如果去的话,历史上必然有记载。再说了,田忌逃走得很匆忙,孙膑是一个没腿的残疾人,走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不太可能和田忌一起走。
孙膑没有去楚国,那么他的结局又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是被杀掉,尤其是被邹忌杀掉,还有一种是和他的祖上孙武一样,归隐田园。因为后来孙膑还写了一部《孙膑兵法》。因此当场被杀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归隐田园。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说孙膑指挥的这两场战斗。
从这两场战斗中,我们可以看出,孙膑可以说对庞涓的性格了如指掌。这两场战斗,几乎都是孙膑针对庞涓的性格特征,量体裁衣设计的战斗。庞涓打仗是一把好手,在战场上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庞涓有性格弱点,一是他很贪功,二是他轻率急躁。孙膑正是利用庞涓的这两个性格弱点,打败并杀死了庞涓。
第一场战役桂陵之战,齐国在朝廷中设计作战方案的时候,目的是同时削弱赵国和魏国,并不是针对庞涓来打。当时朝中大臣段干朋提建议,齐国派出两支军队,一支军队前去拿下魏国的襄陵,另一支军队由田忌带领,去邯郸救赵国。
不过,等田忌带着孙膑出发以后,孙膑就把这场战争,打成了为了杀掉庞涓的战争。
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引诱庞涓上当。怎么引诱庞涓上当呢?就是要故意示弱,既表明自己排兵布阵不行,又表明自己打仗不行。
如何体现排兵布阵不行呢?孙膑让田忌打平陵。平陵这个地方,城池小,但是人口多,城防还很坚固。同时,如果齐军去攻打平陵,很容易就被魏军截断粮道。总之,这样去打,让魏军觉得齐国是在贪小便宜,就像打襄陵那样,只是想趁火打劫,捞到一点好处。这样一来,就可以体现齐军排兵布阵不行。
那么,又如何体现齐国军队打仗也不行呢?孙膑建议田忌,派临淄和高唐两个地方的都大夫带军队去打。这两个都大夫不知道孙膑的计谋,以为真的是派他们去打平陵。因此就拼命打,完全没有保留。但是由于他们军事实力比较弱,同时平陵的城防确实非常坚固,因此肯定打不下来。这样的话,就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也确实表现了齐国军队作战能力不行。
可以说,孙膑的心思细如发丝,他完全是站在庞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知道庞涓智力程度到了哪一步,他把这个火候把握得极好。
接着,孙膑让田忌带着主力部队,前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
由于前面有一系列的铺垫,让庞涓觉得齐国的军队确实排兵布阵和作战能力都有限,因此放心大胆丢掉辎重,轻车简从,快速回援魏国都城大梁。接着,孙膑在桂陵设下埋伏,把毫无防备的庞涓诱进了埋伏圈,从而打败庞涓。
按照《史记》记载,庞涓在这一场战争中被孙膑擒获。不过后来庞涓又出现在马陵之战中,显然庞涓是没有被擒获的,应该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没有注意前后文的连贯,出现了一个失误。
马陵之战,孙膑几乎复制了桂陵之战的做法,让庞涓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了两次。
故事的前半段,也和桂陵之战是一样的,当时魏国围攻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并没有马上就派军队前往援救,而是等魏国把韩国给打得实在招架不住的情况下,才让田忌率兵营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既消耗了韩国,也消耗了魏国,最终让齐国成为获利最大的一方。
(庞涓之死)
田忌和孙膑率军进入魏国境内以后,依然采用前往攻打魏国都城大梁的办法,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然后孙膑就采用减灶的办法,第一天用十万灶做饭,第二天用五万灶做饭,第三天用三万灶做饭。孙膑知道,庞涓一定会去数灶,以此来判断齐军的情况。
不过,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齐国军队战斗力不行,经常打败仗,所以军队在行军过程中,数量才会越来越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实际上齐国当时并没有很好的将领,如果不是孙膑谋略得法,齐国当时是很难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当然了,由于孙膑是一个废人,他不可能在军队中担任什么职务,因此也不可能对军队做出什么改造,这实在是一大遗憾。
一切都按照孙膑设计的过程进行着。最后,孙膑计算着庞涓在天黑的时候,能够跑到一个峡谷之中。因此在峡谷下面的树上,剥光一块树皮,在树皮上写字。
好奇害死猫。孙膑知道庞涓肯定好奇,肯定会点火看字。孙膑下令,一看见火光,所有的弓箭手,立刻对着火光放箭。这样的话,庞涓就会被万箭穿心,魏军必然会打败。
庞涓果然就这样死了,魏国也从此一蹶不振。
《史记》上说,庞涓在死时说了一句“遂使竖子成名”,因而自杀。又说孙膑在树上写的字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两种说法,都有着极大的快意恩仇的味道,体现着孙膑对庞涓进行着怎样的摧毁性的心理折磨。
孙膑确实因为这两个战役扬名立万,成为了后世非常推崇的军事家,也让他光辉烛照千秋万代,庞涓说的“遂使竖子成名”,不幸而言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