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发工资的时候 古人为何都是给粮食而不是金银

复制
趣历史

2024-12-30 15:03:52

87

古人 发工资 时候 为何 是给 粮食而 不是 金银

  还不知道:为什么古代人工资是粮食,而不是金、银、钞票?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当今社会,能领到年薪的,通常是待遇非常高的金领阶层。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主体实行的皆是“年薪制”。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待古人的薪资制度,恐怕古代的中国人人均金领水平。

  虽然古代人拿着年薪,但他们的薪资标准也是有高下之分的。在古代,并没有“工资”这一概念,老百姓将薪酬称作“工钱”,官员则称之为“俸禄”。在当时,给土豪地主打工的贫民阶层,需要到过年才能领到劳动所得。

image.png

  那么,如果并非年关,家里有遇上急事,需要拿钱应急怎么办?

  可以“支取”,也就是先向老板借点钱,等到年底算账时一并从工钱中抵扣。 古人领取的年薪,并不是现在的钞票,也不是当时流通的金银,通常是实物发放。一般来说,古人领到的年薪多为粮食,如粟米、谷子之类的。虽然也有拿金银或铜钱当工资发放的,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为什么时至今日仍有“吃皇粮”的说法?

  这种说法就源自古代的实物工资。根据《群书治要》的记载,在公元一零六年以前,还没有发放现金当工资的先例,延平元年刘隆登基后,朝廷才开始进行“薪资改革”,发放工资时可以采用现金发放的形势,但也只能发放一半现金,另一半由实物抵充,也就是所谓的“半谷半钱”。

  当然,这一政策并非刘隆出台的,刘隆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登基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驾崩时才有一岁,所以又被称作“汉殇帝”。这样英明的薪资政策,自然不会是襁褓中的刘隆出台的。这一政策,是由当时掌权的邓太后提出的。中国的女权人物不多,但每个女权人物都能折腾出一些花样。邓太后当政时期,出台了一系列于国家有益的改革,包括允许宫女回家结婚等等。

  到了唐朝,货币的流通量加大,朝廷铸造了大量钱币,用于市面上的流通。直至此时,中国的薪资制才变成全部用货币发放的形势。不过,由于人们已习惯使用实物发放工资,所以当时不少朝廷直属的机构和部门仍采用“职田年米”的薪资制度。直到明朝中叶,实物工资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货币工资成了主流选择。明朝时期,一些财大气粗的部门发放的是黄金,其他机构、主家发放的均为白银。

  除了“年薪制”以外,我国古代也存在“月薪制”。别看“年薪”与“月薪”仅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区别巨大。“月薪制”的出台,解决了不少因薪资问题诱发的矛盾。如果遇到职工调任、升迁、辞职,用句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跳槽”,这种“年薪制”就会带来不少麻烦。如果职工未经主家允许,私自跳槽,恐怕这一年的薪水就要打水漂了。薪资制度改换成“月薪制”后,情况就好多了,每个月一结账,结算之后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

image.png

  在那些没有“月薪制”的朝代,统治者也会出台种种政策完善工资制度,解决由“年薪制”所带来的弊端。这些政策,往往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跳槽者的薪资发放问题上,一些朝代会做出明文规定。在南朝宋政权之前,跳槽者是否能领到工资,是以“芒种”这一天为标准的。如果在芒种之前跳槽,那么跳槽者这一年的工资则全部归替岗者。现代人跳槽喜欢挑发放年终奖这一天,如果放到古代,这些跳槽者就要亏大了,非但领不到年终奖,还得白打半年工。

  到了唐朝,年薪结算的日期被调整为每年的五月五日。根据唐书《封氏闻见记》所记载的“淮例,替人五月五日以前到者,得职田”可知,在五月五日之前上岗的职工,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能够领到全年的薪酬,否则便只能等到次年五月五日。在唐朝,会算账的职工会挑这一天跳槽,去新单位“报道”。

image.png

  当然,具体古代跳槽者在哪天辞职才能领到全年的薪酬,因朝代不同、地域不同,各有区别。在古代,找工作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有个“铁饭碗”是一种天大的荣耀。所以,古代很少会出现跳槽人士,没人舍得放弃眼前的待遇,除非受到上司的压迫。

  参考资料:

  【《群书治要》、《封氏闻见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