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有可能避免长平之战吗?他们该怎么做?
复制2024-12-17 16:01:36
67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62年,因为秦国不断进攻韩国,不断占领韩国的地盘,导致韩国的领土,变得非常的狭长。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那位著名的杀神白起,终于盯上了这块狭长领土中间的野王城,并且以最快速度,攻占了野王城。而野王城被攻下来之后,韩国瞬间就被打出了一块巨大的飞地。这块飞地,就叫做上党郡。
因为野王被秦国攻占,所以此时的上党郡,和韩国都城那边的陆路联系,已经被彻底切断了。从当时的战局来看,上党郡落入秦国之手,几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却出现了。当时韩国已经答应,要把上党郡完全割让给秦国。为了割让上党郡,韩国还特意派了一个叫冯亭的官员,前往上党,帮助秦国接收这块地方。但是冯亭到了上党之后,却转手联系了赵国,把整个上党郡都献给了赵国那边。
面对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赵国自然是无法拒绝的。所以后来,赵国直接派兵,进驻上党郡,接收了整个上党。但这样一来,原本置身事外的赵国,就被彻底拖下水了。而秦国这边,也不可能看着到嘴的肥肉,就这么飞了。
所以,在这之后,双方不断向前线增兵,都想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对方不得不退兵。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两年里,随着双方不断增兵,两国在前线直接聚集了上百万的精锐军队。
就这样,一场局部冲突,逐渐演变成了两大强国的决战。
两年多以后,因为一系列变化,两国最终还是爆发了大战。最终,赵国前线的四十多万精锐,被秦国一口气包了饺子。在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赵国军队不得不投降。而赵军投降之后,秦国则是将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
这就是历史上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无疑是战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打完之后,原本七雄争霸的局面,就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大了。而原本强大的赵国,也因为这场战争,就此衰落下去,再也无法独自对抗秦国了。
对于这场战争,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觉得十分惋惜。很多人都说,如果没有这场长平之战,赵国其实是有希望和秦国争夺天下的。
那么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赵国,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避免长平之战,或者打赢长平之战呢?面对冯亭献上的上党郡,赵国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才算是明智之举呢?
首先,面对送上门的上党郡,赵国如果不接收,肯定是不行的。后世曾有人说,如果当时赵国拒绝接收上党郡,或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长平之战的爆发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因为从当时的局面来看,赵国一旦拒收上党郡,任凭上党郡落入秦国的手里。那接下来,秦国就可以拿上党郡作为前线基地,直接进攻赵国统治核心。
战国时期的上党郡,大概就在今天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郡的大部分地区,是一块由群山包起来的高地。从地图上来看,上党郡距离赵国首都邯郸,只有不到两百公里。
也就是说,一旦秦国占领了上党郡,秦国就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态势,在五天之内,直接从上党郡进攻邯郸。而邯郸在赵国内部,则是处于偏南的位置。也就是说,秦国如果从上党郡闪击邯郸,赵国布置在北方的大部分军队,都来不及回援。
所以,对于赵国来说,上党郡是必须要接收的。如果控制住了上党郡,那么赵国以后就等于是多了一道坚固的大门,赵国可以更轻松的抵御秦国的进攻。反之,如果被秦国轻易控制了上党,以后赵国就必须束手束脚,必须要在邯郸驻扎大量的军队才行。
接收上党郡,这一步的选择,肯定是没错的。
但是接下来,在如何接收上党郡这件事上,赵国却选错了。
当时的赵国,认为自身国力够强,所以想要凭一己之力,和秦国正面硬刚,想要独吞上党郡。从战术上来说,赵国想要独吞上党郡,肯定是没错的。但是从战略上来说,赵国却错的太离谱了。
因为当时赵国的整体国策,是先北后南。
赵国的特殊国策,源自于赵国的历史。很多人都知道,赵国是在春秋末期的时候,通过三家分晋而产生的。而赵国开国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意识到战国时期和春秋时代的不同,没有进行变法。
等到赵国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的时候,这时候已经是战国中期了。当时其他几大强国,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变法。此时赵国再想变法,已经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其他国家不会给赵国和平变法的机会。只要赵国敢变法,势必会引发国内的内乱,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进攻赵国。
所以,到了战国中期,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赵武灵王才会选择了一种另类的变法。他选择先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然后再逐步解决赵国内部的问题。
客观来说,当时赵武灵王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而且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可惜的是,后来赵武灵王正值壮年的时候退位了,所以导致赵国的军事改革虽然很成功,但是再之后的改革,却没来得及进行。
这段历史,导致赵国在国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短板。而赵武灵王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赵惠文王,虽然也想走这条路,但奈何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战国时代已经进入了合纵连横时期。这导致赵惠文王被迫用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各种合纵连横的事情,依然没机会进行彻底的改革。
而赵惠文王去世之后,接下来赵孝成王即位。此时秦国已经彻底崛起,并且不断向韩赵魏三国进攻。就在赵孝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秦国就曾经越过韩国,直接进攻赵国。
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曾经学过一篇《触龙说赵太后》的课文。当时触龙之所以要劝说赵太后,就是因为这件事。因为秦国趁着赵国新老交替,进攻赵国,而赵国为了抵御秦国,想要联合齐国出兵。而齐国开出的条件,是让赵孝成王的弟弟,也就是赵太后的幼子,去齐国做人质。赵太后不肯,所以触龙才会去劝她。
而触龙劝说赵太后成功之后,没过几年,就是这场长平之战了。
这些特殊的历史,导致赵国在国内制度方面,一直存在很多短板。所以,从当年的赵武灵王开始,赵国就有了一个‘先北后南’的共识。在赵国南方,都是秦国、魏国、齐国这种超强的大国,一个比一个猛。与其和他们对耗国力,还不如先攻略北方,提升赵国的国力。等到赵国把北方的敌人都解决了,赵国的国力也大幅提升了,再转过头去和秦、齐、楚、魏之类的大国开战。
但是长平之战的爆发,显然违背了这一国策。
所以,如果从战略上来说,面对冯亭送来的上党郡,赵国最好的选择,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御秦国的入侵。尤其是要联合韩魏两国,一起抵抗秦国的进攻。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把上党郡还给韩国,扶持韩魏两国,让他们和秦国对抗。
从战略角度来说,赵国最好的选择,就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然后自己专心在北方发展,先灭了北方的燕国再说。可是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国显然是在战略方面,犯了巨大的错误。赵国想要独吞上党郡,所以在外交战场上,给了秦国机会,逐渐失去了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抵抗秦国的机会。
另外,在战术方面,赵国其实也犯了巨大的错误。当时赵国虽然接收了上党郡,但是因为事发突然,赵国并没有来得及在第一时间,向上党郡这边派遣足够多的军队,更没有及时控制秦国进入上党郡的两条要道。
等到两军开始在前线对峙之后,这时候的赵国,其实已经失了先手。唯一的机会,就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如果在其他国家不插手的前提下,赵国此时几乎已经没有胜算了。因为秦国的国力,从整体上来说,要高于赵国。如果两国进行对峙,最后先撑不住的,一定是赵国。这也是后来为什么赵国要撤换廉颇,改用赵括的原因。
说白了,当时的赵国,已经不足以支持廉颇继续在前线对峙了,只能换上赵括,想要险中求胜。
复盘长平之战的整个经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赵国如果想胜,首先接收上党是没错的。但同时,赵国应该在第一时间,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秦国。
另外,在接收上党的同时,赵国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向上党境内派兵。尤其是应该派重兵驻守在今天的晋城市和阳城县。因为当时秦国想要进入上党郡,只能走天井关和轵关陉这两条路。只要控制住这两条路,赵国就能依托上党郡的特殊地理优势,有效阻击秦国。到那个时候,秦国再想进攻上党,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
同时,赵国还可以联系南方的楚国,让楚国趁机进攻秦国的南方。如此一来,秦国被分散了注意力之后,自然再难对赵国形成压力了。
说到底,赵国的战败,还是因为当时赵国缺少一个真正雄才大略的君主,缺少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因为赵孝成王过于短视,在政治上也不够成熟,所以无法坚定执行赵国的国策,容易被各种影响干扰。
如果当时赵国是赵武灵王在位,长平之战,秦国真未必能打的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