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明朝宗室人数太多了吗?

复制
趣历史

2024-12-17 12:01:33

47

明朝 灭亡 真正 原因 宗室 人数 多了

  有一种戏谑的说法: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答案是明朝肥头大耳的王爷们。王爷们没啥事干,天天生孩子,明朝败局已定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宗室竟有33.28万人……

  明朝宗室人数如此众多,这和他们优厚的生活待遇是分开的。

  朱元璋坚定地认为子孙开枝散叶,就能巩固他的朱家天下。不但儿子们都分封外藩,待遇更是优厚。如果是亲王,一年的禄米高达5万石,而普通的郡王只有6千石。而洪武中期的一品官,年禄米也不过1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亲王禄米骤降为1万石,郡王也降为2千石。不过,王爷们的子孙可以每年每人拿到最多1千石的禄米,而不受之前规定的60顷拨田的限制。什么意思呢?比如王爷甲,他的子子孙孙所需要的生活支出,都要从60顷拨田产生。很显然,靠这些薄田,压根不够王爷及其子孙们挥霍的。

  朱元璋嘴上说减禄米是心疼将士们没饭吃,其实只是虚晃一枪,朱皇帝担心儿孙们没饭吃才是真的。

  洪武时期的宗室禄米,是在每年的十月发放的,一年发放一次。

  朱元璋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明朝刚建立,宗室其实并不多,主要就是他那二十多个宝贝儿子,以及不算很多的孙子们。随着明朝统治的稳固,经济不断发展,宗室人口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么能生?没事干啊。明朝的藩禁制度非常严格,诸王名义上分封一地,实际上住进大监狱软禁起来。除了有个别王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总数不会超过1%。剩下的,不是吃喝,就是造人玩。

image.png

  明初对宗室身边女人的数量也有限制,郡王除了王妃,不能超过4个妾。但之后,大家都在玩命的生。宗室是明朝的根本,明朝再抠门,也要养活自己家的亲戚。

  朝廷每年调拨给宗室们的禄米,不说是天文数字,也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例,全国共生产粮米2285万石,而仅支付宗室的禄米竟高达853万石。更离谱的是,河南省府库尚存的米粮为84万石,而河南境内宗室的禄米需求有192万石……

  封在河南的周王,洪武年间,只有周王一个人去封地。百多年间,周王的人口达到1851位,一年要消耗禄米87万石。

  当时有官员对这个数据非常震惊,直呼荒谬绝伦。可是,就是这样能吃能喝,宗室们还觉得朝廷亏待自己,不给更多的粮食。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就找朝廷哭穷,朝廷又不能不给。

  恶性循环,最终无可救药。

image.png

  王爷及其龙子凤孙们,仅靠朝廷发放的禄米,是“填不饱”肚子的。他们还有另外的进项,就是朝廷分发的庄田。从明宣宗刚即位时的1425年开始,宗室们开始经营庄田。

  这可以理解,朝廷给宗室们分田地,让他们靠收租子,也能吃上饱饭。而且这些庄田是不需要向朝廷缴税的,赚多少都是自己的。这无疑激发了宗室的贪婪,觉得自己还可以伸手向朝廷要更多的田地。

  宗室们看中哪块地,不顾这里庄稼疯长,就说这里是荒地,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据为己有。还有的“奸民”,主动把自家的田地挂靠在宗室名下,这样就能省下大笔的赋税,各种丑行,弄得天下乌烟瘴气。而朝廷又念着宗室是亲戚,嘴上各种遵守法律,但实际上还是向宗室们做出了妥协。到了明末,很多王爷们霸占的田地多达4万顷,比如潞王朱常淓。著名的福王朱常洵,家田也不过2万顷(原定也是4万顷)。

  土地兼并之风,在王爷们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仅在万历年间的四川省会成都府,其所有土地,被宗室们霸占就有70%,百姓(地主)只占10%。

  这是明朝王爷收入的全部吗?当然不是,他们还都是生意场上的天才。朝廷不允许宗室经商,但谁会和钱过不去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约束名存实亡,王爷们做起了生意。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比如盐、茶这些生活必需品,王爷们用权势,以较低的价格从盐贩子那里买进大宗的盐,然后以市场价卖给老百姓……

  不过,更多的王爷还是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商辅出租,他们占的都是商业繁华地段。还是拿福王朱常洵举例,他的封国在洛阳,可由于父母的宠爱,朱常洵在京城的崇文门外拥有两百多家店铺,大发一笔横财。

  除了商铺出租,王爷们还搞起了果树种植,还有的变身煤老板,挖煤发财。明朝宗室的收入进项,还有很多。难怪有人说:明朝之亡,宗室之罪,甚于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关外的满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