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为?为何会被明史夸赞?

复制
趣历史

2024-12-16 14:02:58

30

仁宗 宣宗 孝宗 有何 作为 为何 会被 明史 夸赞

  仁宗、宣宗、孝宗有何作为?为何会被明史夸赞?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史·孝宗本纪》在结语中曾有这样一则定论:“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修《明史》的史官认为,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马上皇帝外,也就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还算过得去。

  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又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功绩护身,所以,即使他杀官员如草芥,高度集权于一身,也只能赞扬而不能批评。

  明成祖朱棣犯上作乱,史官也批评他“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但他毕竟创造了有明以来唯一的盛世“永乐盛世”,且明朝唯一的锐意进取的开拓期就在朱棣执政时期,所以,功绩上的认可能和朱元璋并列。

image.png

  至于其余皇帝,基本上都是守成之君,且因为明朝皇帝习惯重用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因此,除明末的崇祯皇帝因殉国颇受同情外,大多数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不怎么样,《明史》为何就偏偏从中挑出了“仁宗、宣宗、孝宗”作为榜样?

  这三位皇帝执政时期,明仁宗和明宣宗时合称“仁宣之治”,明孝宗时称为“弘治中兴”,都是明朝比较和谐的时期,国家平稳发展,无大的外患内忧。

  但平稳、和谐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史官对他们高看,平稳、和谐其实就等于是没有太大的作为。实际上,从明仁宗开始,明朝就放弃了对外开拓,后续的皇帝也永远无法跟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皇帝相比。

  可恰恰是这样的执政思路,更符合儒家士大夫们主张的治国方式,比如,明宣宗放弃了明成祖主动出击蒙古草原的战略,撤回了征安南的大军,还终止了海洋开拓。

  明孝宗时,为迎合文官集团,主动收回东厂、锦衣卫的爪牙,明朝特务机构最软弱的时期,除明末的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外,大概就是明孝宗执政时期。

  这些行为都是让文官集团赞扬的,不过,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史官们把这三位皇帝单独挑出来赞颂的原因是,他们三位皇帝主动给士大夫集团让权和放权的行为。

  明朝文官集团的崛起就始于明仁宗、明宣宗执政时期,早前的朱元璋废掉宰相制度,创立锦衣卫,朱棣杀掉方孝孺、解缙,创立东厂,在位期间把文官集团压得死死的。

  本来文官集团支持朱元璋立嫡,捧出来一个建文帝,可他在位没几年就被推翻,文官集团只能再次等待,并一力支持明仁宗继位,终于也等到了开花结果。

  明仁宗执政时,开始提高本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的地位,重视文官集团的建议,开始逐渐向文官集团放权,所以即使他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也被史官怀念:“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明宣宗时,更是直接把朱元璋和朱棣执政时期牢牢捏在手中的决策权下放了一部分给文官集团掌控的内阁,把朱元璋杀了几万人才收归皇权的权力又分了一部分出去。

  虽然明宣宗也相应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来制衡文官集团,但只要开了口子,给了文官集团权力,他们就能慢慢的把权力从皇帝那全部抢过来,因此,文官集团对明宣宗也是十分感激。

  至于明孝宗,只说一条就够了,《明史·孝宗本纪》中记载:"丙子,御经筵。丁丑,命儒臣日讲。夏四月甲寅,以天暑录囚。嗣后岁以为常。"

image.png

  这段记载是说,明孝宗重开了经筵侍讲,并定为皇帝学习治国理政的主要途径,这是最让文官集团欣喜若狂的事,皇帝要主动接受儒家的洗脑,文官集团能不开心?

  所以,明朝万历年间主修《国史实录》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还将明孝宗跟汉文帝、宋仁宗并列:“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后世夸赞明孝宗不好色,只娶一个老婆,生活节俭,性情宽厚,勤于理政,等等这些优点都不足以让他跟汉文帝、宋仁宗并列,把他抬到这个高度的主因就是,明孝宗主动愿意接受文官集团的儒家思想再教育。

  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能凌驾于武勋集团,甚至有时还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把大部分国家权力抓在手中,离不开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的放权举措,所以,儒家门徒出身的史官对他们特别优待,并予以最高评价。

  反观那些大力支持宦官集团跟文官集团争权的皇帝们,如明英宗、明武宗、明熹宗等,还有亲自上阵跟文官集团打对台的明世宗、明神宗等,大多就被认定为比较昏庸的皇帝。

  明末的明思宗(崇祯)要不是有殉国的榜样摆在那,以他在位期间动不动就杀官员,换内阁大臣的履历,估计也不会有好评价。历史告诉我们,得罪谁也不能得罪文化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