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发动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事不得已吗?
复制2024-12-15 14:01:11
37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228年至234年,对曹魏发起的五次进攻战。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像一阵旋风,搅动了整个大汉王朝,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接着,群雄并起,纷纷割据一方,人民生活随即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曹操的诗中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惨不忍睹。
刘备出身卑微,在乱世中,想做一番大事,不甘人下,他和关羽、张飞拉起了一直队伍,先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到与群雄逐鹿,经过多次兵败挫折,在“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
刘备请来了诸葛亮,这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志存高远,才华横溢,洞若观火,一出山,就给刘备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隆中对”策略,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刘备整个惨淡的人生道路。
诸葛亮辅佐刘备,从白手起家,到一步步夺取荆、益二州,最终建立蜀汉政权,直到刘备当了皇帝,但是,因为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丢失荆州,兵败被杀,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也开始摇摇欲坠,更严重的是,此举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计划,使从荆、益二州北伐曹魏的计划成为泡影,再也无法实现。
刘备给关羽报仇,伐吴战败,全军覆没,临死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进行了五次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最终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北伐前线。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用一生的忠诚,兑现了他自己对刘备的诺言,也令他自己成为千古名相,忠臣的楷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曹魏,恢复大汉王朝,因为,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魏国,这是篡逆,必须讨伐。
《三国志 诸葛亮传》记载: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然而,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为什么诸葛亮的态度却明显不同呢?
按理来说,曹丕称帝,是篡逆,那么,孙权称帝,也应该是篡逆,他们都是背叛大汉王朝的,为何诸葛亮却厚此薄彼,区别对待呢?
先看孙权称帝,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和表现?
建兴七年(229年),孙权称帝,蜀汉任命陈震为卫尉,派他前往吴国祝贺孙权登基。
此举不言而喻,这是蜀汉在和孙权建立友好关系,先抛出了橄榄枝。既然是蜀汉的决策,作为蜀汉的丞相,大管家,实际的当家人,诸葛亮也是这个意思,否则,这个行动就不会实施。
孙权为了响应蜀汉和诸葛亮,也象征性地将天下瓜分,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属于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属于蜀汉,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六月,蜀遣卫尉陈震庆权践位。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
当时,孙权称帝时,有人建议诸葛亮应该伸张正义,表明态度,不应该和孙权结盟,说这样做是无益的,甚至要讨伐孙权。
但是,诸葛亮力排众议,他说孙权很早就有篡逆之心了,我们之所以不针对他,是因为想和他联合,互为犄角之势,如果和孙权闹僵了,就会发生战争,而孙权方面现在人才很多,君臣上下都很团结,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灭掉他们的。如果陷入长期相持,等到曹魏更加强大,曹魏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如果跟孙权搞好关系,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我们北伐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所以,我们不能讨伐孙权,不能和孙权闹僵。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
其实,诸葛亮说的没错,此时的天下,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最强大。魏国总人口四百多万,总兵力四十多万,蜀、吴最弱,吴国总人口二百多万,总兵力二十多万,蜀汉总人口只有九十四万,总兵最多十万。
如此差距,蜀汉只能联合孙权,三足鼎立,以观其变,否则,和孙权闹翻,蜀汉本来就弱,只会更加孤立无援,不仅多了一个敌人,北伐也会困难重重。
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了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国家贫弱,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想灭掉强大数倍的魏国,何其困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葛亮再有能力,一人之力,又能怎么样呢?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
从诸葛亮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深深的无奈,千钧重担,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无人给他分担一丝一毫,他不仅要治理国家,还要带兵打仗,上前线,分身乏术,这个时候,怎么能再多树一个敌人呢?
诸葛亮的无奈中透出的伤感,也预示出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最终的结局,壮志难酬。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忠于汉室的宝贵精神却名垂千古,永不磨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