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袁绍都遭遇了一场大败,为何两人的结局各不相同?

复制
趣历史

2024-12-15 10:00:11

12

刘备 袁绍 遭遇 一场 大败 为何 人的 结局 各不相同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战败蜀汉仍能三分天下,为何官渡之战后袁绍不能继续割据河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地域不同

  刘备的益州和河北四州不同,益州多山,自古以来就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说法。这片区域只要把守住重要关隘,外人很难打进去。

  当年曹操刚得汉中,主簿司马懿和刘晔就建议曹操趁机南下益州,曹操最后拒绝了。拒绝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益州出兵点不多,易守难攻,曹操在益州开战,拿下益州难,撤出去更难。

  陆逊火烧连营后之所以不再追击,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怕掉进进退两难的境地,被魏国钻了空子。

  袁绍的河北地区呢?过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袁绍兵败之后,没有险要的关隘阻挡曹军,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很难止住败势。

  二、主将能力不同

image.png

  早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就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讨论来讨论区能称上英雄的就曹操和刘备两人。这不是二人喝醉了吹牛皮,这是曹操对天下诸侯有精准解析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其中袁绍就是因“好谋无断,干大事惜身,见小利忘命”的特点被排除了英雄之列。袁绍之败也正是应了这句评语。

  刘备夷陵惨败之后收拢败军,在白帝城就不走了。刘备不走固然有生病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稳定军心,防止吴军入川。

image.png

  袁绍呢?乌巢被烧,就逃走了。

  乌巢被烧,并不代表着袁绍的军粮一点都没了。这么说有三点原因。

  1、军粮和屯粮地不在一个地方。被烧的是乌巢屯粮地,袁绍的军营没有事。他的军营不可能每次做饭都现运,怎么也有些周转,至少能坚持几天。

  2、乌巢军粮应该是处在时刻增补中的,不可能停运了。也就是说即时旧屯粮被烧,新补也会很快送上来。

  注(1):曹军的军粮本来也没几天可坚持了,可是火烧乌巢后,曹军还能乘胜追击继续打仗。不可能是乌巢没烧干净,曹军又挖出来吹吹灰。弹弹土凑活着用了。他肯定是劫获了袁军后续军粮或在新占领区就近征粮。

  注(2):郭图建议不救乌巢强攻曹营,袁绍也同意,说明他们考虑过乌巢被烧的后果。知道后果还敢这么干说明有底气。

  也就是说,袁绍如果安抚安抚军心还能坚持坚持,至少不会惨败。但袁绍选择了逃跑。主帅一跑,全军溃散。

  袁绍虽败,但他还有四州,还是有很大的资本和曹操继续掰手腕的。可是袁绍临终发了昏把四州分家了,三个儿子外加一个外甥各占一州,这给曹操分化以及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image.png

  再看刘备也是战败后不久去世,他也有三个儿子,他没有像袁绍那样给儿子分家,而是让长子刘禅接班。另外早在两年前,刘备为了防止子嗣夺权,杀了有争位苗头的义子刘封。刘备死后益州还是一个完整的益州。

  三、手下人的团结度

  袁绍本来就是多谋少断。他手下谋士武将又不团结。谋士方面谁和谁的意见都不统一,袁绍不知道该听谁的。基本上谁的主意好操作利息大就听谁的,谁的主意谁负责后果。

  另外谋士之间还互相拆台,比如留守的审配借机处理了许攸的子侄写信状告许攸贪污,把许攸逼到了曹操的阵型。审配或许没错,但时机不对。

  刘备这边就没有这种情况,比如有人向诸葛亮抱怨法正睚眦必报,公报私仇。诸葛亮就从大局出发把这事压了下去。

  许攸投曹和袁绍辱骂许攸也有关,袁绍这样的事没少干,比如出征前囚禁田丰,军前监禁沮授,他的这些做法让手下人不免兔死狐悲战战兢兢生怕出错。

  郭图建议不救乌巢,围魏救赵攻打曹操营寨。最后营寨没打下来乌巢也被烧了,郭图怕袁绍迁怒与己,就诬陷张郃、高览没好好出力。

  张郃、高览知道消息后怕被袁绍杀了就投降了曹军。

  刘备的人则不一样,虽然刘备有些好意见也没听,但是他很少因意见不同迁怒别人。夷陵之战虽然战败,但手下将士都拼死效命。

  有这三点足以说明二人境遇相同,结局为何不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