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经常直言顶撞汉武帝,为何汉武帝能容忍他?
复制2024-12-14 22:01:35
27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西汉时期名臣。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既是汉武帝的铁杆发小,他爹还是太子的老师,自己又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是其本人却是个倔脾气,经常直言顶撞汉武帝。但每过一段时间之后汉武帝又会发现他说的是对的。
对于这样一个人,汉武帝会不会容忍他呢?
历史上真实的汲黯,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汲黯是一位唯唯诺诺的文人形象,其实这与真正的汲黯大相径庭,真正的汲黯,其实是一位正直到有点执拗的热爱挑毛病的忠臣。
刘彻既欣赏汲黯的耿直,又害怕汲黯的耿直。汲黯的耿直能够让刘彻听到真话,但是汲黯的耿直来得太过热烈,几乎是追着汉武帝挑毛病,搁谁谁能受得了,如果汉武帝不是皇帝,他或许能跟汲黯打一架,骂一顿,但是刘彻是皇帝啊。
皇帝要是这么做,底下的臣子就会认为汉武帝是一位心胸狭窄,听不进去话的人,如此一来就没有几个人敢跟汉武帝说真话了。
根据史书记载,汲黯的职位是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伴读一类的,这样的职位都是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才能得到的,毕竟从小跟皇子们读书,等于是提前跟未来的皇帝培养感情,这样的机会是很抢手的。
史书上并没有提及,汲黯有什么显赫的家世,所以有人猜测,汲黯的父亲很有可能就是刘彻的寒门老师,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汲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读书。
因为没有具体史实,我们姑且就这样相信吧。
因为汲黯从小跟刘彻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淘气,所以和刘彻的感情非同一般,刘彻非常了解汲黯,知道自己这个发小并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脑子有点愚,只知道直臣相谏那一套。
可能因为汲黯的父亲就是这样追着皇帝和太子这样做的,所以汲黯有样学样,认为这样才是忠君爱国,可是为难了汉武帝,对汲黯打不得骂不得的。
后来刘彻和汲黯长大了,汲黯从小和自己一起读书,刘彻对汲黯的学识是了解的,但是不知道该把汲黯放在什么职位,就让汲黯先做谒者。
谒者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仆人,其实也差不多,主要是负责传话,工作性质就是跟班。
最开始,刘彻把汲黯放在身边,只是想观察一下,汲黯适合做什么而已,没想到汲黯做跟班,跟着跟着就盯上了自己。
汲黯在做谒者的时候,还发生了几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次,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混战,汉武帝派汲黯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汲黯还没有到地方,走到吴县就折返而归,并对汉武帝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可以想象汉武帝当时都傻掉了,我让你干活,你不干,还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让刘彻都哑口无言。
大家听到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汲黯是在偷懒吧。
也不知道刘彻是怎么处置汲黯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汲黯就是这么干的,换做一般人,即使百般不愿,也会听话地过去查看一下,但是汲黯就是没有。
还有一次,河南郡发生了火灾,因为古代都是木头盖的房子,所以,火烧起来就很难控制住,以至于一连烧了一千多户人家。
汉武帝又派汲黯前去查看情况,这次汲黯也是很快回来了,但是不同的是,这次汲黯将事情办得很漂亮。
怎么办的呢?
汲黯回来报告汉武帝说:“居民区失火,是由于居民的房子盖得很紧密,火势蔓延开来,烧了一千多户人家,但是陛下不用担心,情况已经控制住了。我路过河南郡的时候,见当地居民深受旱灾之苦,田中颗粒无收,饥民遍地,甚至到了亲人相食的地步。
我就凭借陛下赐给我的符节,下令开放当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我知道假传圣旨是死罪,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汉武帝一听大为感动,自己的发小终于干了一件像样的事,为了赈济灾民,竟然能够不顾个人生死,假传圣旨。虽然不合程序,犯了死罪,但是却救了无数的灾民。
虽然这件事可以按照程序走,但是路途遥远,多晚一天,就会有更多的灾民死去。汲黯这么做,可以说真的是将百姓放在心上了。
当然汉武帝最后没有将汲黯治罪,还准备将汲黯这个爱护百姓的优点发扬光大,让汲黯做荥阳的县令。
汉武帝想得很好,就是没想到汲黯不乐意了,汲黯认为汉武帝让自己从中央到地方,去做一个芝麻小的县令,跟流浪没有什么区别,简直是耻辱。十分不愿,于是便称病,向汉武帝请求辞官还乡。
汉武帝一听,这时嫌弃县令官小,想撂挑子。以汲黯的性格应该是来真的,不如就封个大一点的官,将汲黯封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负责建议的,与朝政有关的事,都可以发表见解,如果皇帝采纳了,就是立了功。就跟现在的督查一样,负责挑毛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职位其实是汉武帝随便封的,没想到却正对汲黯下怀。汲黯从小跟着汉武帝,在汉武帝的皇权下,受了不少气,还对很多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不惯,现在正好能够名正言顺地出口气了。
于是,在汲黯任中大夫的期间,汉武帝就开始饱受汲黯摧残。
汲黯这个人,性格刚直,对廷尉张汤非常看不惯,他认为张汤有利用汉武帝的心思,制定律法讨好汉武帝,是个曲意逢迎的人。
他甚至当着张汤的面,向汉武帝告状,抨击张汤的所制定的律法太过严苛,对于富国强民并没有帮助,不过是讨皇帝的欢心。
张汤便用史书典故来跟汲黯争辩,汲黯丝毫不让,据理力争。
最后搞得两人不欢而散,就此结下了仇。
因为汲黯不停地挑毛病,汉武帝也受不了,但是又拿汲黯没有办法,于是就想着将汲黯外放,这样自己的耳朵就清净了,汲黯的才能还能得到施展,之前让汲黯做县令,汲黯不愿意,不如就让汲黯做个太守也不算辱没他了。
于是汲黯就做了东海郡太守,管理一方百姓。
因为之前汲黯赈济灾民的事,汉武帝早就想着让汲黯做个父母官,如今终于实现了。汉武帝想到了汲黯会是个好官,没想到汲黯好到让汉武帝出乎意料。
怎么个出乎意料呢?
汲黯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并将道家的这套东西,用在了治理官府和处理百姓的事物上,物色一些有能力的得力干将,将大部分事情都交给了手下人去办,也不知道汲黯是怎么管的,都管了什么,反正就是将东海郡治理的井井有条。
汲黯在职期间很少到单位去处理公务,大部分都是在家里休息,对,所谓休息,就是躺着,因为汲黯从小体弱多病又很懒。
汲黯做太守,足不出户处理公务,还将东海郡管得很好的事情,不仅传到了汉武帝耳中,还传遍了天下。
汉武帝知道汲黯这样的政绩,很是欣慰地说,汲黯终于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后来,因为汲黯政绩斐然,汉武帝认为汲黯的性子应该能收敛一些了吧,就将汲黯又从地方召回中央,封汲黯做主爵都尉。
汲黯本来在东海很开心的过着养生的生活,被汉武帝一个命令就打断了,于是喜滋滋的收拾家当回长安了。
汲黯虽然做太守做得很开心,但是能够做一个清流文臣才是汲黯毕生的梦想。
于是,汲黯就开开心心地回长安了。
汉武帝本以为汲黯经过磨砺,性子已经改了,没想到汲黯还是那副死样子,整天追着自己挑毛病。
汲黯追着大臣挑毛病不算,连汉武帝都难逃汲黯的恶爪。
有一次,汉武帝想要用儒学来加强自己的权力,招揽文人学士为朝廷效力,正说到如何如何的时候,汲黯打断了汉武帝的畅想,并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武帝听了之后,脸色都变了,生气地停止了会议。
众大臣都为汲黯捏了一把冷汗,这不是当面打汉武帝的脸么?
果然退朝之后,汉武帝还生气地对人说,汲黯简直是愚蠢憨直。
汲黯这个人非常仰慕慕傅柏和袁盎的工作作风,能够直言相谏,认为文官的风骨就在此,但是这些文人大多都有因为将刀插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而得罪了汉武帝不得重用。
可见汲黯并不是学的什么好东西,但是还依然如此行事。
时间久了,汉武帝也很喜欢汲黯,但是念及汲黯是自己老师的孩子,又是自己的发小,又实在没什么过错,就宽容了汲黯,但是人的宽容都是有限度的。
而这一次,汲黯则触及了汉武帝的底线。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能折腾的主,也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硬气的主,从小汉武帝刘彻就立下宏愿,一定要将匈奴打服,打到他们再也不敢骚扰边境。
汉武帝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是因为匈奴实在过分,从高祖时期开始,汉朝就与匈奴交好,送金送银嫁女儿,匈奴却多次出尔反尔,骚扰汉朝边境。
汉朝一直用怀柔政策,来维持表面和平,刘邦,吕后,文帝景帝都是这么干的,忍辱负重,到了汉武帝这里,以汉武帝的暴脾气,实在忍不了,用汉武帝的脾气来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打匈奴。
大家听这句话可能是认为比较夸张,但是汉武帝确实是这么做的。
虽然汉朝经历了几朝皇帝的休养生息,使民生恢复,国库充裕,但是打仗是一件要耗费大量钱财和军队的事,是以成堆的金山和成堆的尸体为代价,才能做的事。
人可以凑,那银子呢?国库的银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汉武帝为了凑银子,想出各种办法,比如收盐铁税,收船只和车辆运送税,卖爵赎罪,诸侯进宫变相收税。
汉武帝为了打仗真是什么招都想了,所以打仗这件事是势在必行。
任何阻拦的话,汉武帝都是听不进去的。
而在这时,汲黯却不同意汉武帝讨伐匈奴,汲黯不同意的原因无非是我们国家还不够兵强马壮,没有那个实力跟匈奴硬碰硬。
汉武帝怎么会听得下去呢,于是并不理会汲黯,君臣因此离心。
从汲黯的角度考虑,他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汉武帝受不了那个气,不顾什么理智,哪怕倾全国之力也要打匈奴。
这一点上之前跟汲黯有过不愉快的张汤,就十分领会汉武帝的意图,利用自己制定律法的权力,帮助汉武帝敛财,十分得汉武帝的赏识。
汲黯反对汉武帝打匈奴的事情,已经让汉武帝很不满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汉武帝接受不了,更是触及了汉武帝的底线。
汉朝在打匈奴的时候,因为缺少马匹,就命令长安县令向百姓征集马匹,有的百姓支持打仗,很乐意献出马匹,可是有些百姓出于私心,却不支持汉武帝打匈奴,认为这件事让自己家中的男丁死在战场上,所以不愿献出马匹。
汉朝和匈奴的仗正打到节骨眼上,马匹征收不上来,汉武帝生气了,认为是县令能力不足,就想杀了县令,一来让百姓知道自己要打匈奴的决心,自愿献出马匹,二来,则是为了杀一儆百,让官员敬畏,三来就是泄愤了。
而汲黯曾经做过父母官,体恤长安县令,所以谏言阻止汉武帝。
其实这一次汉武帝虽然不满,但是也理解汲黯的初衷,虽然认为汲黯不理解自己想要打匈奴的决心,但是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下一件事情,汲黯就彻底点燃了汉武帝的怒火,也将汲黯打入深渊。
汉朝想要扼制住匈奴,除了用兵还有经济制裁,就是禁止匈奴和汉朝做生意,尽管汉朝出具法令禁止了,仍然有商人唯利是图,和匈奴私下交易。
这就破坏了汉武帝想要用经济制裁打压匈奴的策略。而私下与匈奴交易的涉案商人有五百人,汉武帝盛怒之下竟然想将这五百人全部处死。
因为处死五百人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大,恐怕汉武帝会背上一个残暴的名声。汲黯出于保护百姓和维护汉武帝名声的角度,对汉武帝进行劝阻。
其实这样的劝阻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汉武帝不一定采纳,但是汲黯也不至于因此触怒汉武帝,坏就坏在,汲黯在劝说汉武帝的时候,带出了对张汤迎合汉武帝制定了一个并不公平的法条。
这个观点对汉武帝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武帝同意张汤制定的法律条款是因为,张汤的法律条款有助于汉武帝敛财,和支持汉武帝打匈奴,而汲黯对张汤的否定,就意味着汲黯十分不认同汉武帝打匈奴,并且汉武帝奴完全就是失败的。
这时汉武帝对汲黯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汉武帝发飙了,为了耳朵清净,找了个理由将汲黯贬为判罪,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汲黯因此被免罪,贬为平民。
汲黯经历了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回到来家种地去了。但是汲黯的日子并没有过的很好,他依然牵挂着汉武帝,牵挂着朝政。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汲黯都要绝望了。却没想到得到了汉武帝的再次任用。
因为楚地淮阳郡私印钱币很严重,汉武帝认为淮阳郡治安问题十分严重,于是想到了汲黯,汲黯不是有个超级能力吗,再家躺着也能将地方治理好,于是就派人任命汲黯为淮阳郡太守。
汲黯是个多有性格的人,头很铁,所以因为之前被贬的事十分介怀,不可能接受任命。
汉武帝知道汲黯不肯接受任命的事,叹了一口气,汲黯这人和别人不一样,他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勉强他,自己还要用汲黯管理淮阳郡怎么办?
自己的发小自己哄吧,于是就将强行命令汲黯接受任命,回到长安面见汉武帝,汲黯才接受。
见到汉武帝后,汲黯先是诉苦,后来又说到,自己不想做什么太守,只想做为汉武帝纠正过失的中郎。
汉武帝一听,冷汗都要下来了。心想,我让你做淮阳太守是因为,淮阳治安混乱用的上你,并不是让你到我耳边来烦我的。但是汉武帝并不敢直接说,怕汲黯在起什么幺蛾子。
于是和缓的说,现在淮阳郡治安混乱,急需你去治理,你就躺在家里把淮阳郡治理好吧,过段日子我会召你回来的。
就这样汲黯被汉武帝哄住了,打算启程去淮阳郡上任,临走的时候去探望了大行令李息。
为什么去探望李息呢?
因为汲黯还记挂着张汤这个佞臣投机取巧,讨好君王的事,经过了牢狱之灾,汲黯知道汉武帝听不进去自己的话,于是就想着让别人向汉武帝进言。
于是就找到了李息,对李息说,张汤不固定天下大局,只讨好汉武帝为生,这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情,你作为九卿之一,有职责劝谏汉武帝。
但是李息因为不敢违逆汉武帝,并没有劝谏。
后来张汤做事越发悖乱,不久就身败名裂,汉武帝知道了当初汲黯对自己的劝告是对的,十分愧疚,而汲黯劝李息上谏的事情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认为李息渎职,将李息治罪。
汉武帝因为张汤的事对汲黯十分愧疚,于是赐汲黯享受诸侯的待遇。因为汲黯将淮南郡管理的很好,依然让汲黯管理淮南郡,并未将汲黯召回,七年后,汲黯死在了工作当中。
虽然汲黯是累死的,这个死法有点惨,但是对比汉武帝的大儿子和部分功臣,这个死法就算是善终了。
这就是汲黯的一生。汲黯虽然经常顶撞汉武帝,但却一直都是一个正直的大臣。对于这个一个人,汉武帝自然会尽量容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