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既出于私心又出于公心?
复制2024-12-14 12:00:46
97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马谡守街亭,谁是最合适的人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既是出于私心又是出于公心。
说他出于私心,是因为诸葛亮要培养马谡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人才就要给他机会。他明知道知道马谡没带过兵,没有实战经验,面对的又是曹魏时下最能带兵的司马懿和最能打的张郃,还将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就是这点私心多多少少左右了他的决定。
当然培养接班人也是为了国家的将来考虑,这也算是公心。
只不过诸葛亮有些操之过急了,再加上马谡急于上位,未充分估计此行的风险,失败后又没有担当,选择逃走。导致了整个局势的崩坏,最终牵连北伐,错过了一次最好的兴复汉室的机会。
如果当时诸葛亮再谨慎一些,不急于提拔马谡,他会选择谁来担当守卫街亭的大任呢?
单从《三国演义》诸葛亮委派守街亭任务这段文字是很难看出来的,但是结合整个后续的安排,不难看出诸葛亮其实有个最好的人选,只不过此人未主动请缨。为了不打击马谡的积极性,诸葛亮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还不太放心,又做了三个安排。
1、让性格谨慎的王平做马谡的副将,反复强调当道扎营,并要求扎营之后,把扎营情况画成简图送到诸葛亮军中。
2、派高翔率领5000军马驻扎列在街亭后方柳城,随时接应马谡。
3、担心高翔不是张郃对手,又安排魏延率领3000军马接应。
如果诸葛亮对马谡放心的话,守卫街亭只派马谡就够了,最多安排到高翔守列柳城就可以了。像魏延这样的大将完全没必要去。对这样的安排,魏延也表示不理解。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对于魏延的质疑,诸葛亮是这样回答的。
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
魏延听了诸葛亮这番话之后,大喜而去。魏延为什么大喜?是诸葛亮恭维了他几句?说他的工作也很重要?显然不是,恭维几句也不能让魏延多增加功劳。这句话的重点是总守汉中咽喉。
也就是说诸葛亮做了最坏的打算,一旦马谡守不住,魏延就收拢军队主持大局,这才是魏延大喜的原因。
但是很可惜,结果确实如他俩预想的那样,马谡没守住街亭,但他俩谁也没想到,马谡会在关键时刻犯浑,选择上山扎营,被张郃断了水路,并放火烧了山。
马谡20000多人并没有给魏军造成实质的伤害就全线溃败,完全丧失了战斗力。魏延能力再强,也无法力挽狂澜,最后差点身陷重围,要不是王平救助,很可能就此交代。
按演义的说法魏延有反骨,诸葛亮不怎么喜欢魏延。但魏延有能力,诸葛亮北伐能倚重的有能力的人并不多。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培养马谡,不安排马谡去街亭,那么守街亭的很可能是魏延。因为和守街亭重要度相类似的箕谷疑兵正是大将赵云主持的,安排另外一个大将魏延守卫街亭正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