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士为什么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时候不会嫌麻烦吗?
复制2024-12-13 20:00:38
14
清朝武士为什么都是反戴腰刀?打仗的时候不会嫌麻烦吗?其实无论是将腰刀正戴(刀柄朝前)亦或是将腰刀反戴(刀柄朝后),其原因只有一个,既不是所谓的太平刀佩法,也不是为了在皇帝面前表示无害,而是单纯为了方便使用。
清朝是满族人(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而满族人早期是标准的渔猎民族,世代在白山黑水间的深山老林中狩猎为生,当他们去森林中打猎时,除了手中会拿着长矛以外,还会携带着弓、箭和箭囊(放置箭的容器)、弓囊(放置弓的容器),且习惯将弓囊佩戴在自己的身体左侧,然后在不使用的弓的时候,把弓放进弓囊里保存,等用的时候再取出来。
而由于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同样习惯于将配刀放置在身体左侧,以供自己方便使用。但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造成了满族猎手们在行动时,都位于腰身左侧的腰刀和弓囊十分容易随着猎手身体的起伏而相互之间发生撞击摩擦,这样不仅行动不方便,坚硬的腰刀还容易对弓箭的弓稍和弓背造成磕碰、磨损,这对冷兵器时代的士兵们来说,是要尽量避免的事,因为这种情况会伤害到武器。
为此,虽然和汉族一样,都是使用双附耳悬挂法(即用一长一短两根皮带,一头系于鞘附耳的孔内,另一头系于腰带上,使得刀形成一定倾斜角度)将腰刀携带在左侧腰身,但满族人特别开发出了将佩刀反戴的用法,让刀柄与弓囊的方向保持相反,防止伤害到弓,同时便于取用。在拉弓射箭的时候,腰刀的手柄也不至于妨碍拉弓放箭,因为它的方向是向后,根本碰不到弓。
小贴士:汉族和其他民族很少见这种反戴腰带的佩刀方式,不过有的民族会选择反戴弓囊,两者的原理很像,也是为了避免腰刀和弓“打架”。
即使是努尔哈赤统领全体女真部落,将大部分满族士兵都变成了骑兵(骑马的步兵也算是骑兵)以后,他们也没有改变自己对弓箭和腰刀的使用习惯。或者说满族人在成为骑兵之后,反而更有将腰刀反戴的需求了。毕竟人骑在马上,那可比在陆地上奔跑都更加的颠簸,要是再正戴腰刀,那腰刀刀首和弓稍、弓片的直接碰撞,会跟敲鼓一样激烈,会极大加速弓箭的磨损情况。
而且据说反戴腰刀还有两个好处,首先就是可以减少对战马的错误指令发生。当骑兵选择腰刀正戴之时,由于刀鞘的方向是朝下朝后的,是能够碰触到马的侧腹部,而这种触碰一旦频率多了,力气重了一些,可能就会给与骑兵胯下战马一个错误信号,战马会以为是骑兵再抽自己鞭子,或是故意磕碰,让自己加速奔跑呢,而反戴腰刀由于刀鞘的方向是朝前的,是碰不到马的侧腹部的,自然没这种情况发生。
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觉有一定的问题,因为弓囊的方向也是朝后朝下的,骑兵在骑马的过程中,弓囊同样会触碰到马的侧腹部,也会发出错误指令,但战士们却并没有对此怎么在意,所以我对正戴腰刀会给战马发布错误指令的说法,表示存疑,难道是因为弓囊轻,战马能够很容易区分出来的缘故?大家认为呢。
反戴腰刀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战马更安全,当骑兵在飞奔的战马背上拔刀时,如果他的佩刀是正戴着的话,在他快速将刀从刀鞘里向前拔出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刀和马头之间的角度和距离,否则在快速拔刀的时候,容易割伤马头,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实有可能发生的事故,许多民族都有这种避免拔刀伤害战马的习惯。但如果骑兵的佩刀是反戴着的话,那就完全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
因此种种,就造成了清朝武士腰刀反戴的现象。
至于说大家看着士兵们这样佩刀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种佩刀方式很不方便,在各种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战场上,这样佩刀腰刀很不方便作战使用,很不利于应对突发状况,其实是想当然了。
事实上,从反戴着的刀鞘里拔出腰刀并不比正戴时拔刀麻烦,同样也是非常方便快速的一种拔刀方式,很顺手。至于有些人想到的,将要腰刀反戴,即使拔刀方便,之后不用刀了,将刀插回刀鞘,会不会麻烦,毕竟此时的刀鞘口是朝后的,人的后脑又没长眼睛没长手,想来也会不方便。但这种顾虑也是多余的,因为士兵在把刀归鞘时,会把刀鞘口拨正,然后从容地将腰刀插回去,让腰刀回到最初的状态,等待下次使用。
而清朝武士的腰刀骑士也并不总是反着戴的,在一些时期里,清朝武士佩戴的腰刀也有正戴的,根据奕赓所著《侍卫琐言》记载,乾隆前期到康熙皇帝的这几十年里,有许多侍卫携带腰刀时就是刀柄朝前,刀尖朝后,后来乾隆皇帝大搞“国语骑射”,想要复兴满人的传统习惯,保持满族的特殊性,才又下令让侍卫们恢复满人传统的佩刀习惯,要求刀柄朝后了,当然乾隆这样要求,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八旗军们还是该玩玩该喝喝,自己祖宗的东西该忘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