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和胡车儿商议的结果,为何是偷戟而不是击杀典韦?

复制
趣历史

2024-12-13 16:01:03

70

张绣 胡车儿 商议 结果 为何 偷戟而 不是 击杀典韦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胡车儿偷典韦双铁戟时,为何不将醉酒熟睡的典韦刺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演义中有两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偷戟最稳妥,杀典韦结果会更坏!

  胡车儿偷戟目的是为了让张绣毫无后顾之忧的突击曹营击杀曹操。

  怎么能确保张绣的突击无后顾之忧呢?那就是让曹操得力的护卫典韦丧失战斗力。让典韦丧失战斗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悄无声息地杀死典韦;一种是悄悄地偷走典韦的双铁戟,让他战斗力打折。

  如果能够悄无声息地击杀典韦,效果肯定是最好的。因为后来按照张绣、胡车儿的设想,典韦失双铁戟就好比猛虎失去了爪牙。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双铁戟的典韦依然强悍。

image.png

  时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正是典韦的死战以及其勇悍的表现吓住了张绣军,给曹操逃跑赢得了时间。

  那么张绣和胡车儿商议的结果为何是偷戟而不是击杀典韦呢?那是因为他们得考虑失败的风险。

  按照他们的计划,典韦是被灌醉了。但是典韦是不是真醉了,谁都不敢确定,万一典韦是千杯不醉,故意装醉呢?如果是这种情况,刺杀就面临极大的危险。

  刺杀失败,张绣会连信儿都得不到。得不到信息会有什么结果,东吴的太史慈告诉了我们答案。

  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擒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 身中数箭。

image.png

  太史慈安排了一个亲信戈定趁乱混入合淝城,策反自己的同乡后槽兵,企图在城内点火制造混乱,里应外合打破张辽镇守的城池。结果内应暴露,被李典活捉,张辽将计就计设下圈套,太史慈毫不知情,被乱箭射死!

  同样的,胡车儿如果刺杀失败,一旦被活捉,典韦或许没这样的谋划,但曹操有啊!给张绣下个套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即使典韦真的大醉,想毫无动静的杀死他那也是不可能的。演义中就有一个类似的事件——范疆、张达刺杀张飞。

  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image.png

  张飞也是大醉,被杀死前大叫了一声,因为之前张飞的士卒见张飞喝醉都躲得远远的,这才让范疆、张达有机会逃脱。典韦个人是醉了,但是护卫们没有醉,也没有像张飞的护卫那样躲开,一旦闹出动静,给曹操护卫反应过来,突击曹营依然难度不小。

  所以保险起见还是偷戟好,见到戟就证明事情成功了,就像白门楼事件,魏续、宋宪绑了吕布,曹军依然不敢乱动,二人扔下吕布的方天画戟,曹军才敢放心进城。

  退一步讲,胡车儿即使偷戟失败,也可以一口咬定是想见识见识典韦的双铁戟,这对戟也是名声在外的,想见识见识也是人之常情。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偷戟是张绣和胡车儿一起商议的,作为商议者和执行者,胡车儿肯定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危险的境地,典韦的武力是众所周知的,没必要犯傻冒险。

  其实偷戟的方案还是很成功的,要不是张绣军被典韦的彪悍吓住,人死了都不敢进,耽误了时间(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说不准曹操就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