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将勾践击败之后 夫差为何没有灭掉越国

复制
趣历史

2024-12-13 14:03:31

75

夫差将勾践 击败 之后 夫差 为何 没有 灭掉 越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夫差击败勾践后,为什么不直接灭掉越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说起吴越两国的传奇故事,除了老吴王阖闾被越王勾践阵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夫差击败勾践,双方进行和谈的故事了。

  按照《左传》的描述,这事儿没什么可说的,双方只是打了一场小仗,吴国虽然赢了,但双方都没当回事。

  《左传》的这种说法显然无法服众,因为在这场战斗过后,勾践就去了吴国。

  能让一国之君如此举动,又怎么会是小仗呢?

  按照清华简《越公其事》的说法是,这一仗规模不小,吴国击败了越国,但自身损失惨重,所以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了勾践的求和。

  而且特意说明:伍子胥同意接受投降,并没有劝夫差继续攻打越国。

  这个说法也有问题,伍子胥后来被夫差逼死,主流观点都认为,是因为伍子胥与另一位大臣伯嚭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双方的第一个矛盾爆发点,就在于是否接受勾践的投降。

  如果伍子胥同意勾践投降,他和伯嚭哪还有分歧呢?

  《史记》对此的说法是,战争规模较大,越国惨败,勾践请降,愿意带着老婆一起前往吴国当奴隶。

  这个说法和后世的主流观点很接近。

  《吴越春秋》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不但重复了《史记》的内容,还加了很多细节。

  比如说,勾践在吴国养马,夫差要上马,勾践还要跪在地上当马凳;

  再比如说,勾践不但对马很好,对夫差也很好,夫差病了,勾践亲自品尝夫差的大便,得出他病快要好的结论。

  一来二去,夫差被感动了,于是三年之后,就将勾践放回了越国。

image.png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最为后世所熟悉的版本,往往是最离奇、话题性最多的那个版本,也就是《吴越春秋》的版本。

  在夫差与勾践第一次大战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吴国获胜、勾践请降,并在不久之后前往吴国,三年之后又回到了越国。

  除此之外,一切细节都是可以质疑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左传》和《越公其事》的说法虽然都有一定问题,但不代表《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录就一定没问题啊。

  如果我们单分析《左传》,会发现它的问题有可能只是残缺不全,而非事实错误。

  吴国获胜和勾践请降之间,是不是一定要有联系呢?其实未必。

  有一种可能是:吴国这次获得了一次小胜,然后又获得了一次小胜,然后再获得一次小胜……

  接二连三的败仗让勾践心浮气躁,从而玩了一套骚操作,把自己成功送到了吴国当俘虏,仅此而已。

  换言之,一道正确的数学题应该是1+2+3+4=10,而《左传》的记载是1+……=10。

  1后面和10之前的数字具体应该如何排列,《左传》没写,我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猜测。

image.png

  如果我们单分析《越公其事》,会发现它的记载其实最为写实。

  我在前文中就说过,勾践并不仅仅是越国的国王,而是整个越人的首领,光杀他一个根本没用,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而根据伍子胥过去的行为举动来看,他也不是无脑莽夫,这种利害关系能看明白。

  所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伍子胥从来没建议过夫差杀死勾践,这属于事实错误;另一种是伍子胥的确建议过夫差杀死勾践,因为他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越人问题。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那么工程量就太大了,关于吴越两国的纷争,以及吴国朝堂的内斗,所有历史全都要重新梳理一遍,这是目前的史料无法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也没有史料证据,还是只能瞎猜。

  所以,对于《越公其事》关于吴越和谈的内容,我只采信了“吴越实力相当、杀勾践不解决问题”这一点,关于伍子胥的选择,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image.png

  《史记》和《吴越春秋》的记载可以放到一起来说。

  这两本书的内容为什么会广为流传呢?《史记》是因为司马迁这个IP够大够响,历朝历代都有人给他背书;《吴越春秋》则是占了书名的便宜,给人的感觉是记载吴越两国的历史更靠谱,而且其中的细节确实很多。

  但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说话整天云遮雾罩的,听众或许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实在;但如果你说的话永远都十分详细,那么想要挑你话里的错处,那可太便当了,因为“言多必失”啊。

  比如说老吴王阖闾吧,他打楚国的时候五战五捷,十多天的时间就一路杀入了楚国都城,把楚昭王打得亡命天涯,要不是秦国相助,楚国虽然不至于被灭,但往后的日子还要难过。

  可就是一个如此凶悍的强人,却被越国的死囚给吓住了,然后当场阵亡。

  如果真要抠细节,那三天三夜也说不清楚的。

  再比如新吴王夫差,斩钉截铁地立誓要为父报仇,两年之后第一次出手,直接把勾践打得穷途末路,似乎只要夫差轻轻一伸手,就能把勾践推下万丈深渊。

  然而,夫差就好像一夜之间变蠢了,说啥都不推那一下,结果勾践慢慢缓过神来,反手把夫差给推了。

  我也不敢说,历史上就一定不会出现这种人,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同样很多啊。

  如果吴越两国的历史,全是因为夫差和勾践两人的一念之差而命运颠倒,那也未免把历史说得太简单了,也未免把生产力的发展说得太不值钱了,小学生打架斗殴都比这要烧脑。

image.png

  玩过战略游戏的朋友应该都明白,获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之后,往往有三种选择:杀、放、降。

  杀不用多说,一刀下去一了百了。

  可问题是,杀人容易善后难,也许越人的抵抗意志不算很强烈,可你吴国一上手就把人家首领给弄死了,人家能不恨你吗?

  就连专业搞侵略的小鬼子都知道,得弄个“共荣圈”的头衔出来糊弄人,难道吴国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放也好理解,人回去可以,交出买命钱。

  你别看当时的吴国可以突袭楚国都城,就觉得他们如何了不得,其实当时的吴国很穷的,要不也不会一进楚都就军纪涣散。

  主要是大家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大都市,所以难免会得意忘形,就连兵圣孙武都管不住。

  而当时的越国比吴国还穷,找他们要赎金,你是想要木头还是石头?

  在那个时候,最值钱的就是人,男的是壮劳力,女的是生育机器,可以源源不断地变现。

  也正因如此,所以人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吴国开始掠夺越国人口,那也基本是结死仇的节奏,越国必然不会善罢甘休,那还不如直接一刀,把勾践宰了呢。

  所以综合来看,纳降是最好的选择了。

  就如同诸葛亮对待孟获一样,只要南蛮愿意投降,一切问题都好谈,可孟获偏偏不降,所以诸葛亮抓了放、放了抓,把个孟获搞得生不如死,最后只能憋屈地降了。

  勾践主动请降,夫差接受,然后把他带回吴国改造了三年。

  单看这一点,夫差就做得非常到位,我不认为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

image.png

  或许也有人会问:“能不能暂时扣住勾践,然后继续攻打越国,想办法一鼓作气灭掉他们呢?”

  这个可能性极小,几乎不存在。

  当时的越国虽然谈不上什么大国,但背靠越人,体量显然比中原那些小国要大得多,可以算一个准强国。

  吴国呢?虽然有着晋国的帮助,但自身体量并没有多么大的提升,毕竟他与晋国未接壤。

  再加上吴国深深地得罪了楚国,显然不可能把重心放到南边,因为即使是恢复期的楚国,照样有重创吴国的战争潜力。

  这一点,夫差和勾践都很清楚。

  后来,越国也曾杀入过吴国都城,但夫差一求和,勾践立刻同意。

  这根本不是什么“领袖一念之仁”,而是客观环境限制,吴越两国都没法通过一场战争定胜负,只能打漫长的拉锯战。

  而在夫差击败勾践的时候,吴国显然也不具备和越国打拉锯战的实力,这也是夫差心心念念要当霸主扩张实力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