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复制2024-12-11 22:02:50
34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曾是汉代两朝元老,战功赫赫,不论是治理军队,还是官至宰相,都是一位讲原则、讲规矩之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原则性,才出现了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又不给人家筷子这个历史事件。汉景帝用意明显——吃我皇家的、用我皇家的,必须听我皇家的。
一、 讲原则,他从不含糊
孔子有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咱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周亚夫在汉代是很有名气的军事将领。此人向来以讲原则、讲规矩著称。周亚夫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一度官至宰相。
周亚夫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亲是名将绛侯周勃。周亚夫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是两朝元老。他的一生不是靠站在父亲的肩头起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打拼换来的。
公元前174年,周亚夫驻军细柳,抵御匈奴大军侵犯,后获大胜。汉文帝得到捷报后,欲前往细柳,去慰问犒赏三军。但我们知道,汉朝自古就有“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制度,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军中一切必须听命于将军的,你天子在部队说话不好使。待周亚夫慌忙来接驾时,汉文帝还对周亚夫表扬一番,说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讲原则,有法度。
汉文帝:“嗟乎!此真将军矣!”
还有一件事也体现出周亚夫的将帅之才。时值梁王受到叛军围攻,要求周亚夫出兵解困。周亚夫心想,从中央调集精兵10万,与叛军15万大军相抗衡,必将是一场持久战,且死伤无数是毋庸置疑的。他就制定了另外一套作战计划,即让梁王顶住,断敌人的粮道,然后以“示弱”之计诱敌深入。就这样,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出马仨月就给平定了。
二、 请吃饭,我是东道主
学习中国古代史我们知道,当朝廷重臣功高盖主的时候,或者君王的“无限风光尽被占”的时候,臣子的命运也许就要被改写。自古以来,皇室是权力的最高机关,但凡触及到他们的利益,终究不会得到善终,哪怕你多么优秀、多么战功赫赫。周亚夫身为人臣也是一样。他在朝廷、在军队的成绩虽然很出类拔萃,可他却在无形中又将君王之威置于何处呢?
由于周亚夫的“直男”性格和诸事讲原则,不但得罪了一些文武群臣,甚至得罪了帝王还不以为然。虽然汉文帝对周亚夫大加赞赏,可汉景帝却把周亚夫“升”为宰相(实为削兵权)。在古代,将军大臣都把兵权看成掌控、扭转乾坤的必要武器,手握兵权就有绝对的话语权。汉景帝就是怕周亚夫拥兵自重,这才借口给他擢升宰相而夺了他的兵权。
按理说,兵权被夺,周亚夫老老实实做你的宰相不也妥妥的吗。可如果这样,就不是他周亚夫了。他依然“刚愎自用”、自我陶醉,时时处处讲军纪、讲原则、讲规矩,还是将帅做派,还是将军行为。例如,汉景帝想废除太子刘荣,他搬出规矩来反对;窦太后想封兄长王信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汉景帝想拉拢分化匈奴,封投降过来的五人为侯,他又按所谓的规矩坚决反对。一来二去,君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君王就是君王、臣子就是臣子,汉景帝将周亚夫宰相一职罢免。
虽然周亚夫已被革职,但汉景帝仍然对功高盖主的他有所芥蒂。后来才想到了一条计策,即宴请周亚夫。就是题主所描述的情景,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可是没有放置筷子。周亚夫哪里知道,这分明是汉景帝的一条计谋。
通过这件事,汉景帝想要周亚夫明白一个道理:你所有的一切难道还不满足吗?你吃的、用的、穿的,你的权利和地位都是我皇家的,所以你得无条件听命于皇家。这一整块肉,就是皇家让你用手抓着吃的,难道还不明白吗,你得照皇家的“规则”来办事。
周亚夫也许没有明白这个中意思,只是觉得汉景帝在羞辱他,一个叩头拜谢之后,就转身离开了。可周亚夫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汉景帝,终遭免职。
汉景帝对年仅14岁的刘彻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三、 是与非,皆由您来说
周亚夫渐行渐远的背影,让汉景帝颇为触动。此等人竟然不能明白我的用意,不能辅佐少主,还处处跟我唱反调,留有何用呢。后来,汉景帝利用周阳(周亚夫之子)购买500套甲胄(实为陪葬之用)之名,诬告周亚夫谋反,将周亚夫打进天牢。一代名将,不堪各种屈辱,后来绝食五天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