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的得力军事统帅。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在家乡募兵,正式建立自己的起家班底,共募兵七百余。
在这七百多人中,就有朱元璋的同乡兼发小徐达,此时的徐达,只是一个农家小伙子。
至吴元年时(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后,自称吴王,改纪年),徐达在朱元璋麾下已经官居左相国,大将军,受封信国公(同时封公的还有李善长和常遇春)。
当年,徐达先是奉命统帅二十万大军征讨张士诚,功成后,又奉命统帅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副手均是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当之无愧的军队第一统帅。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徐达被朱元璋任命为右丞相,兼任太子少傅。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再次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
当时,朱元璋在功臣榜上是把李善长排在第一位,给他的部分官职超过徐达,但李善长不能干预军事,而徐达不但管军事,名义上还可参与政事,且徐达的岁禄也超过李善长,是六位国公中最多的。
至此,出将入相的徐达在明朝的官场序列中,成为皇帝朱元璋之下,绝对的军、政第一人,徐达用了17年时间,从默默无闻走上了人生巅峰。
从朱元璋对徐达的任用来看,他是把徐达当成了自己在军队中的第一代言人(朱元璋称吴王后,就不会再亲临一线了),还让徐达当右丞相制衡李善长,对其之信任,可谓是绝无仅有。
当初,朱元璋在家乡募兵,建立起家班底时,来投奔的可不仅仅只有一个徐达,可为何是徐达脱颖而出?朱元璋又为何偏偏选中并大力提拔徐达?
本文就聊聊这个问题,并简单介绍下徐达后人的故事。
一:徐达被朱元璋提拔成军队统帅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从诸多将帅中,选中了徐达,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当然是徐达能打,他的军事能力相当优秀,在朱元璋的嫡系“淮西二十四将”中首屈一指,这是朱元璋提拔他的基础。
另外,《明史》中记载,徐达投奔朱元璋时,两人是“一见语合”,这也是比较重要的,他的很多观点跟朱元璋是相同的,能忠实执行朱元璋的战略和命令。
朱元璋自己的军事能力就很强,伟人曾评价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可见,朱元璋要是亲自带兵上前线,也不弱于任何名将。
因此,他在军中,需要的是忠实执行自己制定的战略的棋子,而不需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喜欢军事行动自主的将军。
显然,徐达应该是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且相比起另一位跟徐达齐名的明军统帅人物常遇春,徐达的性格更让朱元璋放心,“持重”和“谦逊”是徐达的标签。
其次,徐达没有自己的班底,他的一切都需要朱元璋赐予,朱元璋不用担心他势大难治。
在朱元璋逐渐崛起的过程中,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势力,很多名将投到朱元璋麾下时,是带着属于自己的军队来投的。
比如邓愈,就带了有万余人马来投,再比如冯胜、廖永忠等,这样的将军,军事能力再强,朱元璋也不会让他们成为军中第一人。
有自己的班底,就有独属于自己的利益集团,主将会提拔自己熟悉的部下掌控全军。
如果朱元璋和主将起了严重冲突,这些本来就属于将领私有的部下,很可能漠视朱元璋,倒向一直跟随的主将,进而影响到全军。
徐达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他是朱元璋招揽的,他的部下都是朱元璋指定的,他直接指挥的军队是朱元璋赐予。
就像秦末时,楚汉争霸,汉高祖刘邦提拔韩信担任大将军指挥军队作战,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时,曾有人劝说韩信自立,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可韩信哪有可能自立,他是军队统帅,但底下实际指挥各支部队的将领,全是刘邦的人,所以,刘邦曾两次轻装简从到韩信军营中,都能轻松夺取韩信的兵权。
再如汉武帝刘彻不信任勋贵,故而提拔卫青,帮助自己掌管军队,卫青本是马奴,姐姐卫子夫是歌妓,是刘彻让卫子夫当上皇后,让卫青当上大将军。
有这个恩情,卫青能不老老实实地按照刘彻的战略行军打仗?
徐达也是如此,出身低微,没有班底,他只能依靠朱元璋,否则,他什么都不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徐达为人谨慎,深知进取之道,即使功劳大,也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明史·徐达传》中,就记载有很多朱元璋称帝后,故意试探徐达的事例,而徐达每次都能应对得当,让朱元璋对他无比放心。
徐达不像汤和,仗着资历深厚,时不时发点牢骚,也不像蓝玉嚣张跋扈,喜欢把不满挂在脸上,还广收义子培植私人班底,这能让朱元璋放心?
有此三条原因,朱元璋才会放心提拔徐达,让徐达成为帮助自己治国和掌控军队的重要助手,并对徐达的知进退赞不绝口。
当然,朱元璋到底是皇帝,再喜欢一个人,也不会因此影响他心中的大局。
徐达死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他如果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长子朱标病死之后,还能否顺利善终就不好说了。
毕竟,徐达有三个女儿嫁给了朱家皇子,其中,长女还是嫁给了燕王朱棣。
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继承人,并因此清洗武将,特别是清洗跟年长、且有野心的皇子联姻的武将,宋国公冯胜无罪被赐死就是为此。
徐达要是在这时还活着,作为也差一点被朱元璋选为继承人的燕王朱棣的岳父,民间广为流传的“蒸鹅事件”,还真有可能发生。
二:徐家一门两国公的来由
徐达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其长子徐辉祖袭爵魏国公。
“靖难之役”时,徐辉祖死保建文帝朱允炆,即使朱棣都杀进南京了,也没有让他妥协,这其实也能从侧面证明“蒸鹅事件”的真伪。
徐达死前,背疽复发,朱元璋特别派徐辉祖代替自己去北平慰问,召徐达回南京调养并病死在途中时,徐辉祖作为长子,就一直侍奉在徐达身边。
如果徐达是被朱元璋赐蒸鹅而死,徐辉祖肯定心中有数,那么,他在“靖难之役”时,就不会去死保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所以,徐达是正常的病死。
根据部分史料的记载,朱棣都杀到南京城下,眼看大局已定时,徐辉祖都还在为建文帝朱允炆抵抗朱棣。
朱棣入城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徐辉祖依旧不肯承认朱棣这个皇帝,最终被幽禁至死。
朱棣当然对徐辉祖极度不满,但也不好剥夺徐辉祖的爵位,毕竟,朱棣的老婆姓徐,徐辉祖的魏国公爵位由其子继承。
徐达的四子徐增寿曾为朱棣身边的护卫,并跟随朱棣征讨过蒙古,他是支持朱棣反朱允炆的。
“靖难之役”时,徐增寿一直在南京帮助朱棣收集明军的情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执政时,不承认建文年号,称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都快要杀进南京了,徐增寿却没能等到迎接胜利之师,被朱允炆杀掉了。
朱棣进南京后,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登基后不久,又以其为靖难功臣,授其世袭定国公,让其子继承爵位。
这样的恩宠,大概也是因为皇后姓徐。
从此,徐家就是一门两国公,朱棣后来迁都,徐家魏国公一脉留守南京,定国公一脉跟随朱棣去了北京。
明成祖朱棣之后,从明仁宗朱高炽起,至明亡,明朝的皇帝们全有着徐家的血脉,再加上一门两国公,徐家成为朱家皇族之下,明朝最显赫的勋贵家族。
三:明亡时,徐家两国公的表现
徐家的荣华富贵,显赫的地位,都是明朝赐予,但明亡时,徐家的表现却让喜欢徐达的后世人大失所望。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进京城,末代定国公徐允祯向敌人投降。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军来到南京城下,末代魏国公徐允爵向敌人投降。
根据《明通鉴·卷九十》中的记载,徐允祯后来在顺军的“拷饷”行动中被杀。
而徐允爵此后的下场正史无记载,有野史记载,他是家产被夺,但性命保住了,他的后人一度沦落到替人受刑赚钱。
不管如何,徐家深受明朝朱家皇帝持续两百多年的恩惠,亡国时,却无一人站出来奋战,算是给死去的徐达脸上抹了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