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复制2024-12-07 12:02:35
16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中,东吴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背后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最后他还是杀了关羽?这个中原因,我当然知道,因为对于孙权当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我所说的感同身受当然不是指杀关羽事件,而是指孙权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即:遇到这样一件事,从理智上讲自己深知不应该去做,而从感情上讲又控制不住自己想去做。比喻:受到一个美丽少妇的约会邀请,我明明知道不应该去,结果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了。结果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从理智上来说,孙权应该知道杀了关羽的后果很严重;但是从个人情感上,他又对关羽恨之入骨,不杀不足以泄私愤。此时,他的做法就是把这种难以抉择的为难之情转嫁给别人,要听取别人的建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是这样写的:
权回顾众官曰:“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今欲以礼相待,劝使归降,如何?”主薄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锋芒。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早除,恐貽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遂命推出。于是关公父子皆遇害。
看,好像是在幕僚的建议之下才杀了关羽的。其实,建议的人还不是揣摩他的心态才这样建议的。也就是说,孙权想杀关羽,但又想减少自己的心里负担,找个人帮助抗一抗而已。如果他不想杀的话,又何必咨询别人的意见?
在此之前,孙权就派诸葛瑾去劝降过关羽,被关羽大骂而回。孙权心里十分清楚关羽是不会投降的。所以,孙权就觉得关羽是因为不投降再加上别人的建议,我才把他杀了。即便如此,刘备就可以不报复了?关羽不投降有错吗?所以,孙权的小把戏也只能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一下而已。
后来,孙权又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想要转嫁刘备的仇恨。似乎刘备是个傻子。无论孙权怎么作秀,都掩盖不了他杀害关羽的事实。曹操也借机精彩表演了一番,对关羽厚葬,并像模像样地召开了一个大型追悼会。
曹操的意思就是,我没有策划杀害关羽。事实也是这样,曹魏大将徐晃击溃关羽之后,并没有穷追不舍,而是很有分寸地追赶着,直追到东吴的埋伏地。徐晃得胜而归。好了,徐晃胜利完成了曹操交给他的任务,解救了樊城,赶跑了关羽就可以了。至于东吴对关羽是杀是放,人家概不负责。徐晃对于尺度的把握出神入化,这就是名将的风采。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杀死关羽呢?对此孙权其实权衡已久,不存在一时冲动之说,肯定是他考虑成熟了的决定。通过我对孙权的了解,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孙权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第一、杀了关羽可以削弱蜀汉的实力。关羽是蜀汉位数不多的军事家,有大将之才,身经百战而且经验丰富、胜多败少。孙权既然已经夺取了荆州,刘备必然来报仇或者是夺取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就断了一臂。否则,刘备带关羽再来攻打东吴,东吴更是难以抵挡。
第二、杀了关羽可以讨好曹操,表示与曹操合作的决心。有了曹操的支持,也不怕刘备。
第三、孙权赌刘备不会前来报复。就象蜀汉的一些大臣所言:“国贼是曹操,应该讨伐曹操,而不是孙权。”孙权认为:“君子可欺之以方。刘备既然是君子,就不应该计较私人恩怨,杀了关羽是私仇。刘备不会以私废公。”孙权是想用“忠公体国”来道德绑架刘备。赵云不也是这个意思吗?所以,赵云极力反对讨伐孙权。出乎意料的是,刘备有时又坚决不是“君子”了。
对于方向的把握,对于原则的坚持,刘备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四、孙权还有可能认为,刘备要攻打东吴也是有心无力而忍气吞声。
孙权没有想到的是,刘备为了兄弟竟然不顾一切,以倾国之力来攻打东吴。其实,曹操早就想到了,曹操交代给徐晃,不要擒拿关羽。所以说,孙权的确比曹操差了一个层次。
孙权以上四点想法其实都是海市蜃楼,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的可能而已。而最大最直接的可能就是刘备的报复。留着关羽不杀,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孙权反复强调关羽不能杀,是理智在提醒他。但是,孙权最终还是杀了关羽,是情绪占了上风。那就是,他对关羽的恨。
关羽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孙权,最后却死在了孙权的手里。其实就这么简单:孙权也是在报仇,报关羽的蔑视之仇,报关羽的侮辱之仇。孙权杀了关羽的生命;关羽杀了孙权的人格。就这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