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结束后 宋朝为何没有人能够以武乱国

复制
趣历史

2024-12-06 18:03:39

71

陈桥 兵变 结束 宋朝 为何 没有人 能够 武乱国

  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之后,宋朝为何再无人能以武乱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枢密院

  宋朝,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国家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经济实力都是在世界领先地位,在此期间,南宋时期的国民经济一度是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如此富饶的国家,如此经济发展迅速的朝代,确屡屡遭受侵略,并且被很多落后地区所击败,最后还得向其缴纳贡品。为何经济如此发达的国家就是打造不出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后,再无君王文武双全呢?

image.png

  太祖上位,陈桥兵变,身不由己,登上至尊

  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始时期,只是一个小小的将军。在五代十国末期,他在后周统兵,跟随当时的皇帝世宗柴荣四处征战,多次迎战北汉、南唐等国,屡立战功,在最后一次征战北契丹时,世宗病重,赵匡胤被迫返回大都。

  之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号称恭帝。在之后国家处于水沉火热之中,皇帝年幼,君臣猜忌,国家动荡。在柴荣逝世前,对赵匡胤委以重任,他先是将前任紫禁城首领罢免,然后在使赵匡胤接任,再使其掌握后周兵权。

  公元960年一月,刚刚迎来了新的一年,前方就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北汉皇帝勾结辽兵进攻中原。(尽管后来的科学研究证明这很可能是赵匡胤的阴谋)朝廷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因为皇帝年幼,主政的是宰相和皇太后,与朝臣讨论,由谁带兵迎战,结果当然是兵马大元帅赵匡胤,此时大梁城里,皇太后和宰相还是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由谁带兵抵抗汉兵。

  但是此时,城中已经有所传言,“点检做天子”这个典故出现在柴荣生前曾经与赵匡胤一起出征,在路过一处破庙里面,有一片木板,上面所写,意思是赵匡胤要造反,但是当时柴荣丝毫不自在意。

  可是一代帝王出场,往往伴随这种离奇事件,最后赵匡胤黄袍加身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赵匡胤确实平静,他丝毫未有受到影响,他励精图治,招兵买马,一丝不苟,沙场点兵,一副势与国家共存亡的样子,整军备战,迎接契丹军队的到来。可是赵匡胤带兵到距离开封府东北方向二十多公里的陈桥时,他便开始造反。兵变之后,按照计划,首先是控制军队。因为他是总元帅,在军中威望甚高,他命令部下在军中早早的培养势力,这时候散布消息,说如今皇帝年幼,不能成事,在加上后宫干政,群臣昏庸,根本不值得我们为他们卖命。

image.png

  我们获得战功,又有谁知道,我们还不如拥立大将军为王。此时本就处于水深火热的军队,一窝蜂的跟随赵匡胤的号召,因为大家连年饱受战乱,都需要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赵匡胤见时机成熟,将士们群情激愤,都想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希望赵匡胤带领大家击败外敌。

  这时赵匡胤对部将和心腹示意,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并且跪下大喊“万岁”,接着便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一开始还故作姿态,假意推辞,说道:“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听到这话后,将士们纷纷表态,誓死效忠赵匡胤,赵匡胤这才半推半就的接受。

  太祖登基,大宋开国

  在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带兵返回大梁后,并控制了都城开封,并且逼迫恭帝柴宗训禅位,很轻松的占领了周朝最后的基业。建国号宋(就是后来的北宋),史称宋太祖。

  陈桥兵变在南北朝历史上,并没有跟以前的一样,发生叫严重的冲突和流血事件。因为赵匡胤从一开始就控制了军队,回到都城,守城大将石守信又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然后他又颁布命令,说不让人惊动皇太后和年幼的皇上。最终恭帝禅位。

  赵匡胤继位,改元为宋,此后全国境内也都纷纷派人表示支持赵匡胤当皇上,其中只有两个节度使起兵抗议,但仅仅用时大半年,就被赵匡胤亲征直接扫灭。在赵匡胤进入都城前,安抚民众,为他们减轻赋税,此外他还制定严格律令,不许扰民不许欺辱百姓,此举深得民心。

  太宗采用谋士的计策:先南后北,先易再难。之后灭亡了后唐,北周等大大小小五个南方的割据势力,使得中原大地得到统一,在此,外部敌人也无力进攻,只能退守边境以外。再之后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手握军权的大将和节度使,将权利集中到中央,达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发展经济,皇权鼎盛

  宋朝特别是北宋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看重中央集权的国家,甚至没有之一。军队方面由国家由皇上直接统领,政治上,也是由中央把控,甚至绝大多数地方的官员都是中央政府直接去派遣。此外,还将地方的制盐权、铸币权等全部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拨放。

  经过一步步的规划与限制发展,虽然北宋政府使得权利高度集中、高度统一,但是,中央过度集权,就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能力不足,也没有抵抗外敌侵略的实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元朝铁骑踏入中原可以一马平川无人可挡,是因为地方政府毫无作用毫无兵力。

image.png

  北宋年间的皇帝,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割据及权臣、外戚、后宫、宗室、宦官等人的谋逆篡权,以及防御辽、夏等敌国的侵扰,防止成为梁唐晋汉周后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从政治到军事,从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

  长期战争,艰难外交

  当太祖建立宋朝初期,百废待兴,民众也渴望和平,十分想要和平。多年战争,百姓居无定所,这时候领导者定下目标,首先养民。这在北宋初年就定下基调,发展经济,减少战争。此后,宋朝之后的君王也都按照太祖的政策和方向,大力发展经济。

  可是经济上去了,兵力却停止不前,没有人去参兵打仗,都去经商。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富饶的国家,但是这也就成为那些游牧民族的目标。

  辽、西夏、吐蕃等国纷纷进攻中原,而宋朝政府没有抵抗力,只能以钱财、粮食、丝绸等物品,更有甚者,以国土换取和平。结果只能是侵略者不满足,宋朝不抵抗,最终导致宋朝灭亡。

  结语

  宋朝特别是北宋年间,在刚刚经历五代十国的多年战乱,后经太祖赵匡胤建宋时必须武力统一时,无论是国家大环境还是发展经济的必要,统治者都不希望再经历大规模的战争。故而全都选择以和平为主旋律。这也就导致了宋朝明明是第一富朝,却在军事上连吃败仗的原因。

  参考文献:《大宋要闻》《宋太祖纪实》《北宋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