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上了梁山之后,在梁山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复制2024-12-04 20:00:49
100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武松最大的成就是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每个人都拥有着一段可堪称为传奇的故事,能够在梁山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自然也不会是什么等闲之辈。
每个人被逼上梁山的原因不同,选择也不同,在书中花费了更多的笔墨去着重描写各位好汉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逼上梁山的。
对于观众而言,每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不同,但要说起最熟悉的部分,一定是武松的那一部分。
关于武松是如何被逼上二龙山,怎样去了梁山的,很多对于水浒不太熟悉的观众,都能够说上那么一二。
但是为什么,武松上了梁山之后,对其英勇的描写,反而无处体现了呢?
他在梁山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其中又夹杂了哪些作者施耐庵的巧思呢?
01作者的私心
《水浒传》的创造背景是在宋朝,熟悉宋朝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宋朝的文人,最为记恨的就是辽和金。
这其中也有一些因果关系,宋朝重文轻武,产生了很多有名的文人篇章,只是因为国策的原因,武力发展相比较而言算是弱了不少。
当时辽与宋并列,辽时常进攻宋,更是将当时的燕云十六州占为己有。
宋朝为了与辽相对抗,不得不花费大量的军事兵力,虽说后来辽先一步覆灭,但是对于宋的打击也是不小。
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金再发起攻击的时候,宋朝已经没有了能够对抗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覆灭。
所以施耐庵在创造与辽相关的角色的时候,会刻意地将角色塑造地比较孱弱,或者可以说是窝囊。
而其中一位以西辽皇帝耶律大石为背景所塑造的角色,耶律得重就是死在了武松的手下。
书中对其的描写十分粗略,只说武松将其斩落马下,斩下了他的头颅。并且描述其仓皇而逃,懦弱无能。
02原型背景
耶律得重的原型是叫做耶律大石,本身并不是出身于西辽皇室,只是通过科考中了辽的进士,从而有了官做。
但是他文武双全,更是在殿试上拿了第一,也是辽有记载的唯一一位进士。
契丹族比较尚武,耶律大石一开始是在翰林院,后来正好辽金之间起了战争,耶律大石正在泰州做刺史。
金军打进泰州,无法抵抗的耶律大石只能仓促而逃,后来被调任,又升官,改去镇守南京道,当了节度使。
可当时的辽气数已尽,天祚帝更是为了保命仓皇而逃,下落不明。
因此当时的宰相推举了耶律淳做了皇帝,建立了北辽,耶律大石则驻守南京。
眼看着辽被金打得溃不成军,宋朝觉得这是绝佳的机会,将曾经丢失的燕云十六州给夺回来,便也派兵前去。
而当时得令出兵对抗宋朝的兵力的就是耶律大石。
遭受到宋与金的佳绩,北辽实在是无力抵抗,适逢耶律淳去世,无奈之下耶律大石只能再次去投靠原本的天祚帝。
但是这个天祚帝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在惨败之后,竟然还想着立即出兵夺回原本辽的领土,辽气数已尽。
耶律大石无法,自己在夹缝中生存,建立了西辽,并且没有再去招惹宋和金,选择休养生息,向中亚地区发展。
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耶律大石是个有头脑的人,不仅仅文武双全,能够带兵打仗,更能审时度势,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也正是因此,他后来算是了为数不多正常亡故之人。
03武松的英勇
而在《水浒传》中,对于武松故事的描写着重体现在他当时为了自己的兄长报仇的时候。
在他得知自己的兄长被西门庆和潘金莲害死之后,怒不可遏,将两人尽数杀害,但这样一来,犯了律法的武松也陷入了危局之中。
后来又遭到暗算,坐实了罪名。
因为被作为犯人通缉,他只能四处逃窜,最终上了二龙山落草为寇。
武松的英武在当时为兄长报仇的时候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梁山上,诸多的武将,诸多的才能,关于武松的描述反而不占特别长的篇幅。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武松不厉害,毕竟醉酒打虎不是什么人都能办得到的。
纵观整本书,关于武松斩了那些名将却没有细致的描写。
只有在书中提过武松斩首了懦弱无能的耶律得重,并且书中的耶律得重实在是太过窝囊。
但知道了耶律得重原型耶律大石的情况之后,再看这一段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毕竟能够建立西辽,默默发展的一位皇帝,怎么也说不上窝囊。
只是因为施耐庵的心思,所以将与辽相关的人物,都刻意刻画得比较的低贱,找不出几个英勇的人来。而且在书中,辽是被梁山好汉们给覆灭的,可见其对辽的厌恶。
而且《水浒传》本身侧重点也在于对于这些好汉的生涯描写,如何上山的,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后期打的那些仗在书中所占篇幅也不是特别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