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慈善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慈善是一项善举,中国现在也有很多的慈善家,他们为中国的慈善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其实中国的慈善业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么古代的慈善业发展的如何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扶贫帮困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而 “慈善”一词的原意为慈悲为怀、广种善果,是源于佛教的词语。在佛教传入之前,古人把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为“慈”,后来又引申出怜爱的意思。
首先,古代虽然也存在着慈善事业,但是并不像现在一样,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可能是人性使然,人往往会对一些穷困的人们心生怜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古人,自然也是这样。正因如此,古代涌现了不少的慈善家,如春秋时期的范蠡,他在成为富人后,曾经多次拿出巨额财产,去接济那些穷苦的百姓。
自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一直到宋朝年间,中国的慈善业主要是佛教寺院在做,因为佛教本身的核心思想就是“行善积德”的功德论。而慈善明显是一项善举,再加上佛教经常也能收到社会和朝廷的支持,因此也有财力去进行一些慈善活动。
到了经济繁荣的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诞生了很多富人,于是民间也出现了不少的慈善家。加上朝廷对慈善业的重视,在北宋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福利慈善机构了,这也从侧面看出宋朝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之高。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的一些思想和制度传到中国,很多慈善方面的思想也给我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我们也从传统的慈善事业逐渐转变为公益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