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语 趣历史 文化历史 荀攸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荀攸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是曹操夸奖荀攸的话,那他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一、谋刺董卓,得遇明主

  中平六年(189年),独揽朝中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博征智谋之士充实朝堂,征海内名士等二十余人,荀攸也名列其中,得拜黄门侍郎。然而因为何进的错误操作,不仅没有诛灭宦官,自己也付出了身死的代价,还将董卓这只凉州来的“野狼”引入雒阳。董卓之乱历时三年,他废汉少帝,放纵手下士卒烧杀抢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不缺有志之士想要铲除董卓与其党羽,年轻气盛的荀攸也是其中之一。

  董卓的残暴无道被天下怨恨,荀攸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共同商议刺杀之事,“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然而事情败露,荀攸入狱,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荀攸又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后来荀攸又重新出来做官,打算在政通人和的蜀郡坐观天下局势,但因为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一待就是数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曹操想起了曾经谋划刺杀董卓的荀攸,便写了封信给他,希望他能出山辅佐自己:“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荀攸的欣然允诺让曹操喜出望外,尤其是在一番促膝长谈后,曹操丝毫不掩盖自己的兴奋,对荀攸的从叔荀彧说:“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荀攸也开始了他跟随曹操作战四方、运筹帷幄的一生。

图片.png

  二、妙计百出,官渡大捷

  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讨伐张绣,但荀攸并不看好,一是张绣与刘表各持所需,相恃为强,没有外敌的话这两人绝不会安然相处,但曹操要是起兵讨伐必然使得两人抱团取暖;二是曹操在被拜为司空后明显飘了,使得手下不少人也飘了,只有荀攸等人脑子清醒,劝说曹操不应该这么快下手,但曹操没有听从。

  事后果然如荀攸所料,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但都没有将其击溃。在征张绣失利后,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又把目光放到了吕布身上,但这只“虓虎”显然也不是这么好啃的。吕布的固守让曹操头疼不已,在打算下令撤军时,荀攸再次进言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曹操于是引沂水、泗水灌城,大破下邳,生擒吕布。

  建安四年(199),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紧盯许都,曹操则亲自率军屯于官渡,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此时的曹操远比不过袁绍,加上汉献帝的衣带诏,袁绍首先发难,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逼迫曹操亲自来救。面对气势汹汹的颜良,荀攸认为不可正面硬碰硬,而是声东击西,“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荀攸再次料事如神,袁绍分兵应战,曹操趁机袭击白马,斩杀颜良。被摆了一道的袁绍立即命文丑、刘备追杀曹操,然而此时曹操仅有押送粮草辎重的六百骑兵,诸将都害怕将近的追兵,只有曹操和荀攸谈笑自若,“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

  曹操心领神会,命令士卒故意丢弃辎重,袁军果然上前哄抢,被曹操一举击溃,文丑也死于乱军中。在斩了袁绍的左膀右臂后,荀攸又先后献计:派徐晃击败了为袁绍押粮草的韩猛;建议曹操听从投靠的许攸,斩杀了淳于琼;劝说曹洪接受张郃、高览的投降。在官渡大捷上,荀攸哪怕排不上功劳第一,也可以说是第二了。

  三、多谋深算、猝然长逝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不想着为父报仇,反而相互仇视,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就在曹操纠结是先攻刘表还是袁尚时,荀攸再次站了出来,说出和众人不同的意见。

  荀攸认为刘表年老力衰,只想守着荆州这块地方,倒是不足为虑。反观袁谭、袁尚兄弟才是心腹大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因此荀攸建议曹操应该借着这两兄弟不和的机会一举消灭之,曹操听从,斩杀了袁谭、袁尚,平定乌桓,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平定北方。

图片.png

  在消灭袁氏后,曹操上奏汉献帝为荀攸请封,赐爵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将荀彧排为第一,荀攸次之,“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建安十八年(213),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荀攸还担任了尚书令一职。然而仅一年后,荀攸跟从曹操征孙权,在路上就去世,“攸从征孙权,道薨。太祖言则流涕。”

  “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后人常常喜欢将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排个高下,但不同于心怀汉室抑郁而终的荀彧、放浪形骸却英年早逝的郭嘉、策谋深长但阖门自守的贾诩、善断大事却性格刚戾的程昱,荀攸也有自身的优点,那就是算无遗策的同时心思缜密,颇有一种“大智若愚”的意味,也难怪被曹操推崇为人之表率,“荀公达真贤人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化历史

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为何李严没有待在成都?

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为何李严没有待在成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身为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为什么不在成都而常驻永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市)。由于后主刘禅年幼,刘备在临终前托孤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不过诸葛亮并非刘备唯一指定的托孤大臣,同为托...

为什么太上皇李渊的待遇在贞观四年之后越来越好?

为什么太上皇李渊的待遇在贞观四年之后越来越好?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贞观四年之后,唐朝太上皇李渊的待遇为什么越来越好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武德九年(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

项羽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为什么却败给了刘邦?

项羽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为什么却败给了刘邦?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楚汉之争时,项羽打了几十场胜仗,为什么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与刘邦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楚汉之争”。而项羽的军事才能在四年的“...

东吴曾经有四大都督,谁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东吴曾经有四大都督,谁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三国时期群雄辈出,尤其是那吴国四大都督每一位都有着上将之才。 那么这四位之中谁才是最出色的那一个呢?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我们先从吕蒙说起,吕蒙在这四位当中只能排到第四。吕蒙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其中最辉煌的战绩就是白衣渡江斩杀关羽,为吴国取得荆州。单单从战绩上看,将吕蒙放在第一位也是不为过。  但是我们今天要论的主要是其个人能力,吕蒙战绩虽然彪悍,但是只是小勇。尽管,当时吕蒙...

楚汉之争爆发后,英布为何选择背叛项羽而归顺刘邦?

楚汉之争爆发后,英布为何选择背叛项羽而归顺刘邦?
  秦末农民战争又称秦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大陆对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的称谓,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各地纷纷响应,其中属项羽和刘邦领导的两支军力最强,刘邦最终攻破咸阳推翻秦王朝。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作为项羽麾下唯一封王的大将,英布后来为什么归顺刘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朝灭亡后,项羽在咸阳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这十八位诸侯王基本都是之前与项羽地位相近的...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文化历史

  • 刘备临终前托孤诸葛亮与李严,为何李严没有待在成都?
  • 为什么太上皇李渊的待遇在贞观四年之后越来越好?
  • 项羽大小数十战未尝一败,为什么却败给了刘邦?
  • 东吴曾经有四大都督,谁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 楚汉之争爆发后,英布为何选择背叛项羽而归顺刘邦?
  • 排座次时,宋江的绰号为何是之前使用次数最少的“呼保义”?
  • 三国时期,所谓的“张辽八百破十万”究竟是怎么回事?
  • 在真实历史上,刘备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做了什么?
  • 在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项羽为什么不是渡江而是自刎?
  • 唐高祖李渊早年为什么不立李世民当太子?
  • 曹操早年为何对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异常重用和依赖?
  • 项羽此人非常残暴而又短视,为何却在鸿门宴放过刘邦?
  • 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什么要将刘洎视为“眼中钉”?
  • 曹操一直不计前嫌,为什么却杀了主动归降的吕布?
  • 荀攸有过哪些功绩,能让他从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
  •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中央禁军为什么会被宦官控制?
  • 汉末三国时期,取得成功的群雄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 董卓进洛阳时只带了大约五千人马,为什么能废立皇帝?
  •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他究竟是如何巩固自身皇位的?
  • 为什么武则天到最后都无法架空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 荀攸为曹操算无遗策,为什么却毫无存在感?
  •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时,诸葛瑾为何没有向孙权推荐过弟弟?
  • 梁山阮氏三雄中,为何阮小五的绰号是“短命二郎”?
  • 周瑜与鲁肃的政见不相同,为何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
  • 史记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鹿”究竟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