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语 趣历史 风云人物 曹操当初汉献帝接到许都 最后为何迁到邺城

曹操当初汉献帝接到许都 最后为何迁到邺城

  曹操为什么要迎汉献帝到许都,打败袁绍后,为什么又迁到邺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曹操最值得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曹操在军阀割据时代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政治基础,让曹操有了大义的名义对各个军阀进行征讨,从而逐渐统一了北方。

image.png

  曹操迎接汉献帝的时间非常的微妙,196年,刚刚占领了兖州,又攻下汝南、颍川两郡。此时汉献帝摆脱了李傕、郭汜的控制,从长安逃到了洛阳。而洛阳的宫殿被董卓焚毁,汉献帝连住的宫殿都没有,境遇非常的凄惨。此时袁绍的部下和曹操的部下都提出了要迎接汉献帝,可惜袁绍犹豫不决,被曹操抢先迎接汉献帝到许都。

  曹操为什么要迎接汉献帝到许都?

  洛阳和长安都曾作为东汉的首都,而且也有比较好的基础,那为什么曹操要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呢?迎接汉献帝到许都,相当于在许都又要新建宫殿给汉献帝,而洛阳已经有基础,在洛阳原址上新建岂不是更方便?

image.png

  曹操是有自己的打算的,汉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在洛阳住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曹操曾经奉董承的密诏到达洛阳,并协商迎接汉献帝的事宜。曹操有三个选择,一是留在洛阳,二是打回长安,三是接汉献帝到许都。

  如果留在洛阳,汉献帝周围有杨奉、牛辅的部队保护,还有董承等大臣的拥护,曹操如果留在洛阳,那么就会处处掣肘,做什么都会受到限制,而且还要在洛阳废墟的基础上修建宫殿,经济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最重要的是曹操是想利用汉献帝发号施令,不想受到限制,所以留在洛阳是一个最差的选择。

  如果打回长安,这个不确定性太大,长安还有李傕、郭汜的部队,两个人相互攻伐,长安已经成为废墟,攻打长安本来就要损耗军队,即使攻下长安,长安也成为废墟了,跟洛阳的情况差不多,所以打回长安非常的不经济。

  相对前两个选择,迎接汉献帝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折中选择,首先许都是曹操的治所所在,这里都是曹操自己人,把汉献帝迎接过来,曹操不会受到限制,也方便曹操安插自己人。其次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治所给汉献帝,不用重新修建宫殿,这让曹操的经济压力大减,可以全力去征讨其他军阀了。最重要的是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都,虽然许都比不上洛阳,但这是曹操重大的辅佐之功。曹操的话语权会大增。

  打败袁绍,曹操为什么把自己据点迁到邺城?

  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以后,曹操继续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徐州、豫州以及大半个青州。北方就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两者必有一战,于是曹操积极迎战袁绍,最后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慢慢占据了冀州、并州、幽州以及三郡乌桓。

  曹操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自己的据点迁到了邺城,把汉献帝和少量官员留在了许都。此后政令都从邺城发出,那么曹操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决定呢?根据曹操当时的境遇,原因有两个:

image.png

  其一是曹操害怕面对汉献帝。自从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其实汉献帝的威信全失,只剩下了东汉王朝正统的大义,而曹操掌握了权力,但曹操毕竟是臣子,他从内心也是害怕真正的天子的,这在《后汉书》中是有记载的:

  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次曹操觐见汉献帝,汉献帝对曹操的行为非常不满意,愤怒的说,如果曹操你真想忠心辅佐我,那么就优厚对待我,如果不能做到,那么请大发慈悲不要把我当傀儡!按照汉朝制度,曹操这种“三公”带兵觐见皇帝是有虎贲持刀挟行的,所以曹操请求马上离开,离开后顾视左右,汗流浃背,因为汉献帝动了杀机,从此以后曹操不再觐见刘协。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是一个皇帝,汉献帝虽然遭遇坎坷,但毕竟是皇帝,皇帝的威严还是有的,而也是此次觐见之后,曹操不愿意面对汉献帝。

image.png

  其二是打破汉献帝这个枷锁。在曹操征战之初,迎接汉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有好处的,所有的政令都可以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出,各地诸侯至少在表面上要遵从,所以曹操的行动是占据大义的。但这也成为了曹操身上的枷锁,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敢称帝,只是被封为了魏王。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副作用。

  许都曾是曹操治所,但是自从迎接汉献帝来许都以后,这里在名义上是东汉的都城,而不再是曹操的治所,所以在攻下冀州以后,曹操就选择了地理位置优越,又能提供给大军粮食的邺城作为自己的治所,从而摆脱汉献帝这个枷锁,彻底把汉献帝架空,成了摆设。

  曹操的两次行动都有政治目的,迁汉献帝到许都和迁据点到邺城是曹操一生重要的两件事情,可以说成就了曹操,也限制了曹操,但这已经是曹操最优的选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云人物

宋英宗赵曙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愿意祭奠宋仁宗?

宋英宗赵曙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愿意祭奠宋仁宗?
  宋仁宗死后,赵曙为何不愿意亲自去祭奠他?  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两宋名声最好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皇帝之一的宋仁宗赵祯驾崩。随后,其养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宋英宗赵曙这个皇帝比较特别,他和他的父亲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备胎皇帝,其父赵允让曾在宋真宗时期,因宋真宗无子被接进皇宫当作皇位继承人培养。  但赵允让运气不太好,宋真宗后来又生下了宋仁宗,还顺利养大,于是,赵允让只能老老...

雍正死后为什么没有头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雍正死后为什么没有头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对清朝雍正皇帝死后,为何只有尸体没有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帝王有着许多有争议的人物,其中清朝的雍正皇帝他就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从他继位一直到去世一直都有很多至今未解的谜团,比如他的皇位之谜是名正言顺康熙传给他的还是他假传遗诏夺取的皇位呢,再就是雍正皇帝为什么死的时候是无头的是谁杀了他?雍正皇帝死后为何只有尸体没有头,有着4个版本说法我们一起来了解...

魏延被诸葛亮逼反是真的假的 诸葛亮的安排又是什么样的

魏延被诸葛亮逼反是真的假的 诸葛亮的安排又是什么样的
  对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首先有三个前提:  1、魏延没有否认诸葛亮的遗言,他纯粹就是认为诸葛亮是错的。所以除非诸葛亮遗命魏延做主帅北伐,否则魏延是不可能听诸葛亮的话的。  2、诸葛亮的遗命事关重大,必须为蜀汉将来作打算,为了大局考虑,不可能去满足魏延一个人。  3、诸葛亮对魏延跟杨仪都是十分欣赏的,但是也知道他们的缺点。所以最终继承衣...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对汉武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结局都不太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汉武帝刘彻一生有六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自杀,两个儿子早逝,只剩下老五刘髆算是顺利活到了终老。  “皇家儿女难将养”这是出自某影视剧中的台词,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六个儿子都在权利的漩涡中挣扎,最后淹没在历史的星河之中,只留下一点痕迹。  下面的我们来逐一说说,汉武帝的六个儿子的不同命运...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他经历了哪些事情?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他经历了哪些事情?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从贾谊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会一个道理:做人,应该宠辱不惊,人家对你好,要过得去,人家对你不好,也要过得去。  贾谊这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书生气太重,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的话,应该能成为汉朝开国以来,唯一一个真正可以跟萧何并驾齐驱的人物。  只可惜,贾谊这人阅历太浅,经不住事,具有文人的缺点,情感太过...

新华字典查汉字

按笔画数 按偏旁 按拼音

最新风云人物

  • 宋英宗赵曙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愿意祭奠宋仁宗?
  • 雍正死后为什么没有头 这种说法是怎么出现的
  • 魏延被诸葛亮逼反是真的假的 诸葛亮的安排又是什么样的
  • 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当中 他们的结局为何都不好
  • 贾谊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他经历了哪些事情?
  • 刘邦赐给韩信三不杀,五不死 吕后是怎么绕开这些杀死韩信的
  • 司马昭既然喜欢自己的嫂子 司马昭为何还要杀她
  • 司马睿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是什么结局?
  • 宋高宗作为南宋开国皇帝 宋高宗赵构是昏君吗
  •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真实的司马昭又是什么样的
  • 三国时期关羽看不起黄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 靖康之耻后二圣被抓 赵构为什么不救宋徽宗父子
  • 诸葛亮的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打仗为什么总是坐轮椅
  • 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是怎么坐稳皇位41年的
  • 李倓:与李世民最为相似的唐朝王爷,为何被唐肃宗赐死?
  • 关羽丢失荆州后为何在周围绕圈 关羽不撤网蜀中的原因是什么
  • 宋高宗活到81却在56岁退位 宋高宗是怎么想的
  • 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皇帝 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 雍正作为清朝皇帝 雍正皇位合法性为何受到质疑
  • 张良作为刘备谋士 在刘备称帝路上帮助有多大
  • 汉武帝那么喜欢卫子夫 汉武帝后面为何变了
  • 唐穆宗李恒一生共有五子,其中哪三位做了皇帝?
  • 李广利真的是一个草包吗 汉武帝重用他的原因是什么
  • 侬智高是什么人?他的真实本领怎么样?
  • 丁谓的一生对宋朝做出了哪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