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和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对东吴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孙权派兵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发起了这场战役。在这场战役里,刘备势在必得,精锐尽出,一度深入东吴境内二三百公里。
然而,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加上战事旷日持久,后勤保障出现了困难,士兵斗志涣散松懈。同时,到了盛夏时节,南方酷暑难耐,刘备将水军部队转移到陆地,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进行休整,意图等天气凉爽后,再对东吴发起进攻。东吴主将陆逊看准时机,对刘备大军进行火攻,打得刘备大军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
刘备虽然侥幸逃出来,但恼羞成怒之下,一病不起,病逝于白帝城。
有人说,如果由诸葛亮来指挥夷陵之战,或许可以改变惨败的结局。这种说法,正确吗?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诸葛亮不支持刘备攻打东吴。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在诸葛亮看来,孙权占据江东已经有三代了,根基很稳,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手下人才济济,只能跟他做朋友,绝不能打他的主意。
在诸葛亮的一生之中,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这一战略。在长坂坡之战后,诸葛亮亲自前往东吴,和孙权缔结了联盟,双方共同出兵打了赤壁之战,打掉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利用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先是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后是向东吴借来了南郡。有了荆州作为基本盘,刘备得以出兵益州,控制了“天府之国”,达到了巅峰状态。
可以说,没有与东吴的结盟,刘备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夷陵之战结束后,诸葛亮曾经感叹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孝直”指的是刘备帐下谋士法正。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在世,一定能够阻止刘备用兵东吴;就算用兵东吴,也不会败得这样惨。这从侧面看出,诸葛亮是反对刘备进攻东吴的。
其次,如果诸葛亮代替刘备,率领大军去攻打东吴,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平心而论,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算差。只要身边有顶尖的谋士,他不惧怕任何人。但是,当身边缺乏顶尖谋士的情况下,刘备就只能打一些小规模战役。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以怒兴师”,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大忌,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亲临战场后,刘备又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犯了低级错误。在与东吴军队长期对峙时,刘备第三次犯错,将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
《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初,帝(曹丕)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曹丕给刘备下了“不晓兵”的评论,是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按照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上面这些刘备犯下的错误,他基本上都能避免。
“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在行军作战时,是非常谨慎的,经常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动大军的。而在出动大军之前,诸葛亮总是将各方面因素,包括天气、后勤、粮草等因素考虑再三。
诸葛亮不可能让愤怒的情绪控制自己,从而恃强冒进。他一定会稳扎稳打地推进军队。在推进的过程里,诸葛亮会尽量避开崎岖山道,以免遭到东吴军队的袭击。在与东吴军队对峙时,诸葛亮也肯定不会将大营安置在深山密林里。
所以,如果诸葛亮真的代替刘备攻打东吴,也许不会取得很大的胜果(他一定会避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发生),但不可能让东吴赢得那么壮观,让自己败得那么惨重。
以最大的不利来考虑,诸葛亮最多是粮草即将耗尽,不得不班师回朝,双方打一个平手。
就像后来几次北伐中原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