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准噶尔之战总共持续了近70年时间,中间跨越了康熙、雍正和乾隆这三位清朝最出名的皇帝。那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和通泊之战,是发生在雍正年间。这场战役不算出名,但在和通泊之战中,清军吃下了一场非常惨烈的败仗,最后几乎是接近全军覆没的地步。为何强大的清军会输给准噶尔军队呢?重要原因还是因为清军统帅傅尔丹中了敌人的计谋,加上此后战术有误,最终吞下败果。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准噶尔东扩
康熙二十三年,喀尔喀蒙古发生内乱。准噶尔借此机会向东部派兵攻占蒙古和和硕地区。清帝国对此非常抗拒,因此三次远征最终把喀尔喀收进了实际的统治区域。战争结束后,准噶尔的统治者葛尔丹自杀,康熙统治的中期以后,准噶尔开始了自己的领土扩张运动。
随着不断扩张,准噶尔的领土不断向东、向北扩展,逐渐成为当时东亚三大国之一。清政府看到了准噶尔的成长,对此非常害怕,因此,从康熙末年起,清政府开始对准噶尔部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康熙乾隆时期,为了让西北统一,对准噶尔部落发动了多次战争。战争始于康熙二十九年,止于乾隆二十二年,历时68年。在雍正五年的时候,准噶尔新国王葛尔丹策零继位。
新首领上位后,迅速就建立了一支由1000人组成的炮兵部队。这支炮兵部队与沙俄勾结,多次入侵边疆地区,严重破坏了边疆的稳定,成为清政府稳定统治的重大威胁之一。
统治者们认为,如果不尽快平息武装叛乱,必然会酿成灾难,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隐患。出兵前,清政府暗地派人到准噶尔秘密搜集情报。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准噶尔内部矛盾很多。
2、和通泊之战
俗话说,新皇帝继位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恐惧。此前与他有过冲突的弟弟,因害怕被葛尔丹策零报复,而逃到了哈萨克地区。雍正皇帝认定此时准噶尔部落内部政治局面肯定不稳,于是当机立断于此时出兵讨伐。
西路大军由宁远将军直接领导,北路大军则由靖边将军傅尔丹领导两军相互协助。统治者知道清军与准噶尔军队相比,清军不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因此如果直接采取军队压境的方式,他们将蒙受巨大损失。于是,雍正决定采取稳中求进的策略,一边修路一边建城,慢慢攻陷准噶尔。
作战计划一开始,清军就准备通过北军和西军的联合进攻,对准噶尔造成致命打击,但没想到这个计划泄露了,导致行动不得已而终止。由于准噶尔地区离中原较远,其周边没有经济发达的地区。
因此,在战争期间,粮食和草的供应都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大军进攻的方式很明显是不太现实的,种种原因下清军便选择了“精兵战术”。
这个时候两军的战斗力与“三次远征准噶尔”时期相差甚远,就单人战斗力而言,准噶尔的战士不一定比八旗的战士强。但是整个部落已经有了大量的杂兵杂将,这些杂兵杂将是在当地长大的。
他们对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熟悉,有战争的主场优势。在雍正八年之时,准噶尔部落主动出击,将清军西路军劫持,造成近3000人死亡,损失了牲畜约12万头。
3、吞下败果
雍正一开始试图通过西军消灭准噶尔主力,所以西军的兵力在装备和搭配人员上都比北军精良。然而,曾经是辅助部队的北路军却成了准噶尔进攻的主要目标。准噶尔在战争中使用了离间的计谋,一小部分军队到前线引诱清军,另一部分躲在山里。在清军进入埋伏圈后,快速突袭从而一举取胜。
战争刚开始时,靖边将军率领的北路军士气高昂。他们见到一小群准噶尔军队后,很快就打败了这支军队。因为急于取胜,不断追击这支准噶尔小军。没想到会掉入陷阱,遭受重大损失。即使突围,也由于未能及时撤至科布多驻扎地,使部队再次陷入重重包围中。
在这场战斗中,数千名清军精兵被杀,还被掠夺了12万匹战马,使清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剩下来的士兵也十分害怕准噶尔军队。因此在2000准噶尔士兵围攻吐鲁番的时候,其余清军甚至都不敢前往营救。
这场战役的失败,几乎注定了“和通泊战役”的惨败之势。这表明清政府制定的西北统一计划定将落空,由于在战争中牺牲的部队都是清军的精良士兵,因此这次战争的失败极大地打击了清政府的信心,损伤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争的结果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的局势,清政府无法出兵时,准噶尔军趁机攻打喀尔喀。使得康熙皇帝多年劳心劳力经营的西北战争局面就此葬送,清政府迎来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从努尔哈赤公然反抗明朝开始,清朝八旗军就有过许多以少胜多的荣耀战绩。但在这场战争中,清军的精兵几乎失去了一半。这次战争的失败也表明,八旗军在成功入关后,战斗力有很大程度的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